進博會:構建全球貿易“韌性樞紐”-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31 08:46:58
來源:文匯報

進博會:構建全球貿易“韌性樞紐”

字體: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拓展國際循環,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與世界各國共享機遇、共同發展。作為高水平開放&&,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即將召開。昨天下午,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聚焦進博會,解讀四中全會——中國式現代化的全球視角”中外媒體學術沙龍,邀請上海社科院專家闡釋四中全會精神,解讀進博會在推進高水平開放方面的意義。

以開放促樞紐建設,增強全球韌性

“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將面臨深刻複雜變化。世界變亂交織、動蕩加劇,地緣衝突易發多發;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威脅上升,國際經濟貿易秩序遇到嚴峻挑戰,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

對此,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廣婷認為,國際形勢的不確定性其實是一種新的關稅,因為它抑制全球投資意願,拖累經濟增長,削弱全球經濟中的貿易動能。各國及企業正積極探索新的應對路徑,比如調整供應鏈戰略、聚焦區域化布局與核心市場。中國在這一過程中持續發揮穩定器作用,通過區域經濟合作等形式,推動貿易便利化,以實際行動支持多邊貿易體系發展,夯實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根基。

連年舉辦的進博會,就是一個鮮明例證。進博會搭建高效對接&&,聚焦前沿議題,推動産業投資合作,不僅是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象徵,更以獨特的&&功能,為動蕩中的全球經貿注入強大動能,確保全球貿易的穩定和可持續。所以,進博會從進口展會升級為集貿易促進、投資對接、制度創新、人文交流於一體的綜合性&&與生態,從更高層面上講,是在構建一個支撐全球多邊貿易體系穩定運行的韌性樞紐,對全球貿易抗風險、共發展而言難能可貴。

以開放促共同發展,協助綠色轉型

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然而,許多發展中國家面臨着脫碳與發展的兩難,一些發達國家則逐步推進“碳關稅”落地,為全球範圍內的“綠色開放”設置壁壘障礙。

對此,上海社科院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周馮琦指出,要平衡好“碳關稅”和公平發展權,需要推動“綠色貿易”自由化。策略上,應從“築墻”轉向“建橋”。比如,與其對高碳産品加徵關稅,不如反向激勵,大幅降低綠色産品和服務的關稅。又如,與其施以懲罰性措施,不如反向賦能,通過開放的技術市場促進技術共享,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先進的綠色低碳技術。

進博會作為中國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重要&&,完全有潛力成為實踐開放合作理念、平衡“碳關稅”與公平發展權的關鍵載體。會場內設立能源低碳及環保技術專區,集中展示全球最先進的節能減排技術和可再生能源設備,通過“首發首展”縮短技術鴻溝,並通過集聚效應為供需雙方提供對接&&,降低交易成本。此外,進博會不僅是商品交易的&&,更是技術交流、思想碰撞、項目合作的催化器,進而成為綠色技術的孵化器。

以開放促産業合作,深挖新質生産力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産力。上海社科院應用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劉亮指出,開放包容的環境,為新質生産力發展創造新的空間。在滬舉行的2025浦江創新論壇,就是國際化、開放式的科技盛宴。即將舉辦的進博會更是如此。進博會不只是國際産品的展示,更是科技創新的展示。這些創新成果、前沿技術在國際化&&上的展示,為上海的新質生産力發展注入了全球動能。

作為上海三大先導産業之一的人工智能産業,近年來發展迅猛,成為國際合作的重要領域。上海社科院互聯網研究中心主任惠志斌指出,中國一直秉持着開放合作的宗旨,以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引,推動發布多項國際合作倡議,也在積極推進可信AI標準的&&,通過基於標準的技術框架同相關國家進行産業合作,以共同的標準、框架促進底層技術共識的形成。

(作者 孫欣祺 )

【糾錯】 【責任編輯:朱家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