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舉辦的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堪稱一場“機器人主題樂園”。200余家國內外機器人企業的1500余件展品集中亮相,其中首發新品超100款,數量創歷史新高,是去年的近2倍。從蹣跚學步到優雅前行,從實驗室到工業量産,從工業製造到生活服務,從醫療護理到應急救援,創新無限的機器人行業正在走進規模化、産業化的“Next Level”時代。
各顯神通
機器人也會玩傳統手藝?在熱鬧非凡的機器人市集,千尋智能的人形機器人Moz1化身“非遺小傳人”,拿起竹籤,一招一式復刻起老手藝——穿糖葫蘆。不多會兒,一顆顆圓潤飽滿的山楂被穩穩固定,再裹上一層糖衣,一串鮮亮誘人的冰糖葫蘆就製作好了。
Moz1的“絕活”可不止這一樣。在點單互動區,觀眾只需掃碼下單,Moz1即可化身“貼心服務員”,輕鬆識別飲品品類並精準抓取遞送。光影複雜、環境干擾?這些在Moz1面前也是小Case!有了Moz1這個“收納小能手”,一堆雜亂衣物轉瞬即可變身“豆腐塊”。
“得益於Spirit V1 VLA模型的強大AI算法,Moz1的機械臂能精準識別衣物領口,並撫平褶皺、利落對折衣物。”千尋智能現場工作人員解釋。
當下,人形機器人是機器人界的流量擔當。穿梭在大會現場,各類人形機器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令人目不暇接。
大會開幕式上,“天工2.0”化身主持人登上舞&,穩定完成了高難度、多環節的主持任務;在宇樹科技展&,兩個佩戴頭盔、拳套的人形機器人現場表演起了“格鬥”;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展&,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多模態人工智能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喬紅團隊自主研發的Q系列機器人,現場展示了根據自主軌跡規劃與導航,實現挂扳手、採摘蘋果、射箭等不同場景下的操作任務;在優必選展&,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1,通過精確視覺識別和在線軌跡規划算法,完成了複雜的動態隨機分揀任務……
機器人何時能夠“飛入尋常百姓家”?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説,公司前不久發布的人形機器人R1,最大的特點就是性價比更高,低配版定價僅需3.99萬元。
“人形機器人産業正展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已經邁入‘技術突破—資本涌入—場景落地’的加速期。”中國電子學會理事長徐曉蘭&&,人形機器人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深度融合的産物,是機器人的高階形態和具身智能的良好載體,有望在家政服務、生産製造、倉儲物流、邊防海防、教育醫療等場景發揮作用,拉動新消費、催生新産業、擴大新就業,推動新質生産力加快發展。
變身“魔法”
從單一用途到“變形金剛”,機器人的功能日漸豐富。
眾擎機器人創始人趙同陽説:“在商業場景中,雖然最初機器人的泛化能力和效率還不足以實現廣泛應用,但未來想要進入千家萬戶,勢必要從簡單的場景應用起來,等到它們的行走能力、奔跑能力足夠的時候,就可以去做巡邏、巡檢這樣一些工作。”
早上是“送餐員”,中午是“清潔工”,晚上是“巡邏員”。此次,雲跡科技推出的UP機器人打破了傳統服務機器人功能單一的局限,在酒店場景中可以實現“一機多能、分時復用”的突破性創新。
雲跡科技現場工作人員祖楊介紹,複合多態機器人UP之所以能夠一“人”多能、一機多用,憑藉的是開創性的模塊化設計。通過全球首創的“1+N+AIoT”模塊化架構,UP機器人支持秒級功能切換,其自主研發的通用底盤可適配多種功能上倉,靈活覆蓋各類服務場景。
這款機器人的另一大突破在於多機智能調度,形成“機器人服務軍團”協同作業。在送餐高峰期,兩台UP機器人可接力配送;清潔過程中,清掃機器人可呼叫送物機器人協助清理垃圾。這種群體智能不僅適用於酒店,還可拓展至醫院、工廠等複雜環境,實現跨樓層、跨場景協作。
機器人可以在一個固定場景中靈活切換不同角色,也能在不同場景裏擔當更多任務。今年,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兩個第二代具身智能機器人,分別是專為“銀發族”量身打造的載人輪足機器人GoMove與服務機器人GoSide。載人輪足機器人GoMove宛如一輛便攜的代步車,甚至可以帶着機器人座椅上的老人平穩上下樓梯,確保老人的身體處於自然坐姿。而服務機器人GoSide則像一位智能管家,當現場工作人員發出“拿毛毯”的指令時,機器人能迅速響應並精準執行指令。
無限未來
從樓宇配送機器人到手術機器人,再到教育機器人……伴隨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今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正“跑步”融入人們的生産生活。
走進中國電科展&,一款半人馬機器人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從外形看,它像科幻片裏的“地面突擊隊”:下身是靈活的輪足組合,上身則裝備了機械臂。它能像四足機器人一樣穩步前行,也能像輪式機器人一樣高速移動。
“半人馬機器人腿部有5個自由度,與傳統四足機器人相比多了兩個自由度,這讓它運動更加靈活,能夠實現零半徑轉彎,具備側向、斜向、橫向等全向運動能力,並可根據不同地形自主切換行進步態,有效提升機器人系統效率和對複雜地形適應性。”中國電科第二十一研究所産品經理劉凱旋告訴記者,作為一款已真正走向應用的工業級産品,半人馬機器人整機32個自由度、雙臂可提供12公斤以上的抓舉力,可替代人類安全地完成災難救援、治安維護等多種任務。
如果説機器人是自動化的“最後一公里”,那麼靈巧手則是機器人的“最後一厘米”。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展&,一款智能靈巧手頗受關注。自動化研究所工程師、中科硅紀(南京)機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張天懿告訴記者,這款類人自由度靈巧手主要面向高端科研和技術驗證需求,“五指齊全”的它憑藉21個驅動控制25個自由度的設計,能輕鬆完成穿針引線、調製咖啡等精細操作。
機器人的世界足夠精彩,未來還將帶來無限可能。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所説,機器人産業是未來産業、新型産業,可能會達到萬億元的規模,在這樣巨大的機會中,要發揮它作為新質生産力的作用。“今後,機器人不僅是一個操作系統,更是包含腦、眼和行動協同的具身智能體,通過這樣一個系統支撐,工業自動化機器人將成為人工智能時代AI+機器人,真正讓它們看見世界、理解世界、行動於世界。”(記者 敖蓉 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