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8月15日電(記者張瀚暘、呂澤)盛夏的賀蘭山東麓,陽光傾瀉在草原與山坡上。6隻黃褐色成年普氏野馬正帶領一大一小兩隻淺黃色馬駒在水洼飲水,其中一隻成年野馬警惕地環顧四週,守護着馬群安全。
山坡上,3個年輕人正持設備觀測。這支由在讀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生組成的三人研究小組,是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與北京林業大學的合作項目成員。他們駐紮在保護區紅果子管理站,負責追蹤觀測普氏野馬種群。
普氏野馬動作敏捷、行蹤不定,在廣袤的保護區內與野馬“同行”可不容易。“小分隊”帶着記者頂着烈日,跑了一上午,去了好幾處野馬可能會出現的地方,結果都撲了空。這個河灘觀測點,是3人根據蹄印方向和糞便印記,一點點“摸”過來的。幸運的是,我們恰好尋到1號馬群——這個馬群近期新誕生了一隻小馬駒。“小分隊”抓緊開始記錄它的生長情況以及整個馬群的行為變化。
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北京林業大學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專業在讀博士王一晨正在尋找普氏野馬。新華社記者 張瀚暘 攝
普氏野馬是世界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馬種,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球瀕危大型野生動物,曾一度在野外絕跡。1985年我國啟動實施“野馬返鄉”計劃,從國外引回野馬並在新疆和甘肅建立繁育基地。從2024年開始,寧夏分三個批次將18匹普氏野馬從新疆引入寧夏賀蘭山,實施野化放歸工作。今年4月13日,被引入賀蘭山的普氏野馬在野外順利産下一匹小馬駒,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普氏野馬引入工作取得初步成功。
而小分隊正觀測的這只小馬駒,是又一隻具有“寧夏戶口”的普氏野馬。“你看,小馬駒飲水覓食時,母馬始終四處張望警戒,其他成年馬則將它們圍在中間。”小分隊裏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專業在讀博士王一晨指着馬群解釋,這些細微行為正是野馬社群保護幼崽的本能體現。他來到賀蘭山的主要課題是調查馬胃蠅等寄生蟲對普氏野馬的感染情況,以便為驅蟲工作做準備。
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普氏野馬正在飲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呂澤 攝
幾隻飛鳥從空中掠過,馬群似乎察覺到什麼。由頭馬帶隊,馬群小跑着繞到山坡後,漸漸消失在視野中。
“走,趕緊採樣!”王一晨一聲招呼,3人抓起採樣袋衝下山坡,分頭奔向馬群停留過的區域。漸行漸遠,3個人的身影逐漸融入原野。他們與野馬的同行,不光要追隨着它們的蹤跡,還要陪伴這個瀕危物種一步步回歸自然。
“採樣主要是收集馬糞,越新鮮越好,它能告訴我們好多信息:胃口好不好,有沒有寄生蟲,情緒是緊張還是放鬆……”王麗婷是“小分隊”裏唯一的女生和本科生,趁着暑假來參與科研實踐。“當我知道要來觀察普氏野馬時,真的特別興奮,我一直對有蹄類很感興趣。”雖然是本科生,但王麗婷做科研的勁頭絲毫不輸二位師兄。發現一處“樣本”後,她迅速戴上手套,拾起其中一塊放到密封袋裏,同步記錄下地點編號和採集時間。“小分隊”穿梭在草原與山麓中,平均每天要採集八到十份不同區域的樣本。
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北京林業大學普氏野馬研究團隊正在採樣。新華社記者 呂澤 攝
從早上九點出發,到完成觀測和採樣工作,已是傍晚六點。返回管理站後,“小分隊”還要對樣本分裝整理、存入冰櫃。這些樣本最終要帶到位於北京的實驗室,用於分析馬群的健康狀況和生存狀態。
過去20年,北京林業大學的普氏野馬研究團隊先後在新疆、甘肅和寧夏積累了超過100匹野馬的追蹤數據。通過長期的數據跟蹤和樣本分析,團隊在普氏野馬水源地改造、生存狀態評價、種群遺傳管理和馬胃蠅防控等問題上取得突出成果,為普氏野馬種群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支撐。
“小分隊”的導師胡德夫教授&&,建立普氏野馬野生種群任重道遠,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團隊的目標是讓真正野生的普氏野馬在大自然中自由馳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夕陽西下,紅果子管理站的燈光依次亮起。燈下,年輕人整理着當天的數據。窗外,賀蘭山脈的輪廓在暮色中靜靜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