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15日電(記者余佩璇、田晨旭)7月23日至29日,北京市遭遇極端強降雨,北部山區突發山洪。北京市懷柔區琉璃廟鎮孫胡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尹春燕與丈夫蔡永章在進行防汛救災工作時被洪水沖走,不幸犧牲。8月14日,中共北京市委決定追授尹春燕、蔡永章同志“北京市優秀共産黨員”稱號。
尹春燕是一位怎樣的幹部?她與丈夫在犧牲當天到底發生了什麼?村子及村民現在怎麼樣了?記者15日再次來到孫胡溝村,聽人們講述那段動人的故事。
村民口中的“二華”書記
尹春燕是土生土長的孫胡溝村人,2018年成為孫胡溝村黨支部書記。為提高村民經濟收入、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尹春燕想了不少辦法:她帶領班子和村民發展蜜蜂養殖、引進杏仁油加工設備,壯大集體經濟,解決村民就業;打深水井,徹底解決困擾幾代人的吃水難題;在村裏種植月季,進行村容綠化提升……
“2019年起我回到了村裏,跟着村裏做杏仁油加工産業,生活越來越好。”孫胡溝村村民彭玉柱告訴記者。
曾經的小山村變成了美麗的新農村,尹春燕也在長期的相處中和村民們打成一片,大家平時都愛叫她的小名——“二華”。在村民們眼裏,尹春燕常年駐紮在村裏,村裏的大事小情她總是記挂在心上。而她的丈夫蔡永章,一得空就會支持協助村“兩委”開展工作,是主動幫助村民的好大哥。
圖為尹春燕(左一)在看望村裏的老人(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甭管我們遇上什麼事,‘二華’兩口子總會替我們張羅,能想到的都替我們想到。”在82歲的村民於德生的記憶裏,這兩口子總是把全村人的幸福與安危扛在肩頭。
“這麼大的事,我必須得去”
孫胡溝村坐落在兩山之間的河谷裏,地勢狹窄,從村口往村裏走地勢漸高。這樣的地勢分佈,在多雨的汛期常常面臨着山洪、滑坡等地質災害的風險。
孫胡溝村會計王鉞介紹,每年5月,村裏都會進行防汛演練,確保救援力量、轉移路線、責任片區都清清楚楚。7月23日,留意到氣象預警信息的尹春燕提前將處於地質災害風險極高區域的“危房險戶”轉移到村委會安置,其餘區域進行網格化管理。
7月26日深夜,懷柔區發布暴雨紅色預警,包括孫胡溝村在內的懷柔多地降下特大暴雨。村裏道路上,泥水急衝衝地向下傾瀉。村幹部們緊急通過微信提醒村民注意安全,並在各自負責的片區裏挨家挨戶巡查。
夜愈發深了,雨勢漸大,村裏的電力、通訊設施在強降雨中突然中斷。回到村委會的王鉞向尹春燕匯報,雨勢太大,有兩位住在山腳下的老人可能存在危險。但由於通訊中斷,無法與他們取得&&。
當時,出門面對的是無盡的黑夜與瓢潑的大雨,但尹春燕堅持要去看看。她向王鉞説:“這麼大的事,我必須得去”,並叮囑她無論如何要守好已經轉移至此的村民。
言罷,尹春燕與蔡永章義無反顧地走進了雨夜。而這,成為王鉞等人見到他們的最後一面。
“接過這面旗幟,走她沒走完的路”
8月15日中午,記者來到了孫胡溝村。村旁河道裏碎石堆積,村內道路勉強得以過車。在村委會,四口臨時搭起的灶&正做著午飯……
“現在村裏還在災後重建階段,一些人家裏尚不具備做飯的條件,因此我們每天都來這裡做飯,做好了就給大傢伙送過去。”村民袁鳳英告訴記者,做飯的人都是自願過來幫忙的,大家就想著齊心協力共渡難關。
圖為孫胡溝村三畝地蜂場一角。新華社記者 余佩璇 攝
在孫胡溝村三畝地自然村,村裏的蜂場留下了洪水退去的痕跡。“尹書記一開始害怕蜜蜂,後來卻能帶領村民一起搖蜂蜜,連蜜蜂養殖知識也樣樣在行。”蜂場負責人范振虎説,“目前蜂場還有100余箱的蜜蜂,這是她心心念念的産業,也是放心不下的事兒,我一定守護好。”
“經歷了這次大事兒,真切感受到我們村裏人的團結和善良,大家總是不計得失地互相幫助。”孫桂起説,8月11日村民們從防汛安置點回村後,青壯年出力,年長些的幫工,消防、應急、環衛等多個部門提供人力物力一起進行清淤和重建工作。鋪設臨時供水管線、打通村內主路……在多方的不懈努力下,孫胡溝村正在一步步恢復、重建。
“她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帶領大家過上好日子的光榮任務,還有一股子齊心向前的衝勁。”孫桂起説,“我們會接過這面旗幟,一起走好她沒走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