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國非遺保護年會暨第四屆丹寨非遺周“五好非遺大集”將全國百餘項“好看、好吃、好聽、好玩、好用”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匯聚一堂,這裡不僅有地道的風味,更有一代代手藝人守護的百年技藝與文化密碼。讓我們一同用舌尖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與鮮活。
榮昌鹵鵝
其核心技藝在於精選三十余種天然香料調配滷水,並堅持使用老鹵養護,秉承“武火煮沸、文火慢煨”的古法技藝,使滷汁充分滲透,造就了鹵鵝“三黃一白”(鵝皮金黃、鵝蹼橙黃、鹵油亮黃、肉質雪白)的獨特品質和鹹鮮微辣的經典口感。始終堅持純手工古法鹵制,確保了鹵鵝的原汁原味和健康品質。
武漢熱幹面
熱幹面,是湖北武漢的傳統小吃之一,“爽而勁道、黃而油潤、香而鮮美”精煉地概括了熱幹面的四大特色:麵條口感爽滑且有嚼勁,顏色金黃且油潤誘人,香氣撲鼻,味道鮮美。武漢自古為重要的商埠,人們形成了出門“過早”的飲食習俗。熱幹面則是武漢人“過早”首選,並在全國流傳甚廣。
黃陵面花
黃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寢所在地,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流傳着很多民間工藝,而面花作為民間藝術的一支奇葩,千百年來一直綻放着獨特的光彩。“軟饃、黃黃、油糕”是粗糧細作的代表,“花饃、面花、面塑”則呈現出細糧精做的藝術特色。面花是製作工藝與造型藝術相結合之特殊創造,與橋山地區的生活環境,生産方式和文明進程緊密&&在一起,深深植根於黃陵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並且經過了可食用的花饃——可觀賞的面花——具有藝術內含的面塑之藝術發展過程。
周村燒餅
明朝中葉,一種名為胡餅爐的烘烤設備傳入山東周村,飲食老店的匠人根據面餅薄香脆的特點,用上貼烘烤胡餅的方法,創造出了山東大酥燒餅。清光緒六年在“聚合齋”老師傅的不斷創新下,具有酥、香、薄、脆四大特點的大酥燒餅面世。1961年,正式定名為“周村燒餅”。
樂山甜皮鴨
樂山甜皮鴨製作技藝是源自四川省樂山市的一項傳統美食技藝,歷史悠久,風味獨特,是樂山地方飲食文化的重要代表。樂山甜皮鴨選用放養90天左右的優質麻鴨,肉質緊實、不柴不膩。其製作工藝複雜精細,包含選鴨、宰殺、晾胚、腌制、鹵制、炸制、刷糖、撒芝麻等近20道工序。鹵料由幾十種香料秘制而成,並在傳統配方中加入了十幾味調和五臟的中藥材,使得成品不僅色澤棕紅、皮酥略甜、香氣濃郁,更具溫中補虛、調和臟腑的食療價值。
三穗鴨
三穗麻鴨為全國地方四大名鴨之一,三穗鴨美食的各種加工食用方法也因此得到不斷豐富和發展,常見的有血漿鴨、黃燜鴨、滷鴨、皮蛋、鹹蛋等,每一種吃法後面都隱藏着一門獨特的傳統手藝,飼養麻鴨技術和和各種鴨美食製作手藝組成了三穗特有的鴨飲食文化。
思南花甜粑
花甜粑是貴州省思南縣人的必備年貨,思南花甜粑採用糯米與秈米按2比1的大約比例混合,經過淘米、瀝水、舂面、打漿子、揉麵糰、壓花、成形、蒸制、攤涼、包裝、滅菌、冷卻等十多個步驟,歷經40多個小時方才完成。它的神奇之處在於不管粑體有多長,把它橫向依次切成薄片,每片花甜粑上都有一模一樣的圖案,山水、文字、花鳥魚蟲,都能在粑裏生動呈現。
苗族魚醬酸
魚醬酸主要以無鱗小河魚為主要原料,加以適量的紅辣椒、花椒、姜、鹽、酒等腌制而成。魚醬酸是丹寨地區的苗族在長期生活和實踐中發明的一種統美食,因其製作程序不複雜、適應人群廣、保質時間長、助消化,去腥,提味生香,醬香爽口,增強食欲等特點。
丹寨紅酸湯
丹寨紅酸湯可助腸胃消化,還能去腥,解油膩,提味增鮮,開胃爽口,增強食欲等功效,紅酸湯火鍋底料是製作紅酸湯魚、酸湯牛肉等紅酸湯系列美食的基料。
現場還有更多“好吃”的非遺美食等您來打卡,9月16日讓我們丹寨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