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送爽,北京即將進入落葉紛紛的季節。據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介紹,市屬公園構建起“綠廢”循環體系,通過土壤改良、粉碎還綠、環境佈置等正向循環利用,讓枯枝落葉變廢為寶,“綠廢”利用率同比提升20%。
“綠廢”看似無害,但若不及時處理,既佔用空間又易滋生細菌害蟲。而採取焚燒、填埋等傳統處理方式,容易造成環境污染與資源浪費。近年來,如何破解“綠廢”處理難題,日漸引起關注。北京市屬公園通過土壤改良、粉碎還綠、環境佈置等正向循環利用,讓枯枝落葉變廢為寶,涌現了不少令人稱道的創新實踐案例。
國家植物園(北園)的綠化垃圾處理廠通過高溫腐熟、粉碎還綠等方式,有效減少焚燒或填埋産生的二次污染,每年處理約2萬立方米綠化廢棄物,可轉化出4000立方米有機基質。這些有機基質能替代外購肥料,可為公園節省成本約100萬元。
同樣頗具巧思的是“變廢為景”的處理方式。如玉淵潭公園將廢木料經彩繪、拼接後,製成“機器狗”造型花缽,用於“彩色星河”花園造景;中山公園把伐除楊樹的枝幹加工成坐凳,還搭建了“昆蟲旅館”,為昆蟲提供庇護所……這些公園秉持“最小干預”原則,在“藝術+環保”上做文章,由枯枝落葉和文化藝術融匯成的細膩筆墨,繪就了一道道亮麗的綠色風景線,綻放出迷人魅力,給市民游客帶來了別樣游園體驗。
市民游客在北京市屬公園裏每一次不期而遇“變廢為景”,都烙印着首都花園城市建設足跡,見證着這座城市的發展變化。人們在欣賞這些“小美好”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環保理念和節儉美德的熏陶和影響,增強了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這猶如春風化雨,對於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勤儉節約的良好風尚大有裨益。
如何推進“綠廢”資源化利用,考驗各地治理智慧和水平。北京市屬公園的生動實踐啟示我們:辦法總比困難多,思路一變天地寬。首要的一條就是發揚敢闖敢試的精神,勇於打破思維定勢、工作慣性。其次要堅持因地制宜,以追求廢棄資源利用最大化為目標,敢於嘗試新方法。“一錘接着一錘敲”,通過不斷摸索、總結經驗,推動“綠廢”資源化利用不斷開花結果。
此外,更重要的是堅持問計於民、問效於民,積極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綠廢”治理格局。比如,開展“金點子”徵集活動,鼓勵和引導市民游客獻計獻策;又如,邀請在校學生參與設計,讓青春創意在“變廢為景”的綠色藝術品中精彩呈現,等等,集思廣益、齊心協力唱好“綠廢”資源化利用“大合唱”。
“變廢為寶、循環利用是朝陽産業,使垃圾資源化,這是化腐朽為神奇,既是科學,也是藝術”。近年來,我國資源循環産業規模持續擴大,2024年再生資源回收總量約為4.01億噸,同比增長6.5%。2025年我國資源循環産業産值有望達到5萬億元。沒有絕對的垃圾,只有放錯位置的資源,從綠化廢棄物到建築廢棄物,從廢舊機動車到廢舊電子産品……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空間廣闊、潛力巨大、大有可為。
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各地牢固樹立和踐行“兩山”理念,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結合,從建立健全制度機制入手,從創造“小美好”做起,穩步推進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定能持續提升廢棄物循環利用水平,推動資源循環産業不斷繁榮壯大,實現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雙贏”。這也是北京市屬公園將枯枝落葉變廢為寶的生動實踐給我們帶來的有益啟示。(楊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