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走筆丨丁汀:在南外灘邂逅會“六門外語”的裁縫-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01 10:15:2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走筆丨丁汀:在南外灘邂逅會“六門外語”的裁縫

字體:

  上海不止有一個外灘。

  沿着外灘向南3公里,南外灘輕紡面料市場到了。

  掀開塑料簾布,首先聽到的是檔口店家熱情的招呼:“要做衣服嗎?旗袍、西裝、真絲、棉麻都有。”很多店舖在門頭貼上在國內外社交&&的賬號,既證明自己能説英語,還可以讓消費者關注店舖動向。

  在這裡,無論老闆還是店員,都能操一口流利英語,被網友調侃“人均英語八級”。循着招呼聲,看見一個身材小巧的姑娘。抬頭看招牌,Linda想必就是她了。

  Linda説:“我的英語是‘自學成才’,為了拿下客戶,我用俄語、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德語交流也沒問題。”閒聊間,她手上也沒停,正在整理着幾件剛剛做好的客戶西裝,深深淺淺的藍色一摞,西裝內側是Linda店舖的標誌和定制客戶的英文名,“他一個人就做了5件,為了四季穿搭準備的,這是我上個月剛去美國量的其中一個客戶的西裝,我6月底回的上海,一個月不到,衣服就做好了,一會兒我就用國際快遞發走。”

  服裝定制服務,在江南由來已久。電視劇《繁花》裏,胡歌飾演的男主角阿寶在游本昌飾演的爺叔的安排下,請寧波紅幫裁縫量身定制了一套套噱頭十足的西服,搖身一變成了寶總。

  南外灘輕紡面料市場是2005年建起來的,它的前身“董家渡”,曾和當時的襄陽路市場、七浦路市場齊名,是滬上服裝頂流。也許你想不到,這兩年,這個“20歲”的以“高性價比”著稱的南外灘輕紡面料市場早已火遍國外各大社交媒體,在一家國際旅游測評網站排名高居上海景點第二名。尤其是今年,隨着入境游客流的增加,體驗服裝定制服務成了越來越多外國顧客來上海後的打卡“第一站”。

  “兩個月前,全是拿着‘144小時過境免簽’的老外們在店裏排隊量尺寸,我忙得水都來不及喝。”脖子上挂着一根軟尺的Jason説,“老外們通常是入境第一站來上海,先來做衣服,然後出去旅游,回到上海以後來拿衣服,也有直接去北京或者西安的,讓我把做好的衣服寄到他們的下一站,最誇張的時候,24小時做好直接送到酒店。”Jason的店舖門頭上沿貼滿了一張張英文名片,這是他最好的廣告,“這都是以前的,我這手機裏,有7000多個客戶,都是朋友介紹來的回頭客。”

  話音未落,幾個拖着行李箱的老外客人便進店開始選購,Jason自動切換成了英語,為客人翻閱款式,選定面料。量着腰間、肩頭、臂展的尺寸,拉話家常間,傳遞的是量身定制的溫度和情感流動,滿滿的儀式感。這和在成衣店更衣室裏上身試穿,截然不同。

  蟄伏在鋪面裏的一卷卷面料擠擠挨挨,但每家店都有自己的高光時刻。大批慕名而來的老外客人裏,不乏職業體育明星、影星,有時候一下單就是一整個足球隊、水球隊,當然更多的還是使領館的工作人員、商務客人,如今又加上了大批來中國旅游的老外游客。

  吸引他們的不只是價格。手藝人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旗袍、漢服等中國傳統服飾、紋飾搭配西裝産生意想不到的碰撞,都是他們慕名而來的理由。更別提這24小時的周轉速度,第二天就能穿着逛外灘了,更是讓他們感知到上海這座城市深入骨髓的契約精神。

  二樓電梯側面,Nancy的店舖門口,艾米麗正在對着鏡子試穿她定制的湖水藍醋酸提花旗袍,這是她過幾天回法國參加好朋友婚禮要穿的“戰袍”,對鏡轉了幾圈,她喜笑顏開,對旗袍的顏色和剪裁讚嘆不已。

  下樓已是傍晚,快遞小哥們在各個店舖前的收件取件剛剛開始。一線小店的經營者最能感受到市場的冷暖:近年來,隨着中國“免簽朋友圈”的逐步擴大,更多外國游客可以更加便捷地來到上海,從外灘到南外灘,從魔都標誌風景線到“買買買”寶藏地。可以保持長期的業務往來,憑藉的不僅僅是單純的手藝功夫,中國人在生意場上的誠信守約向來讓老外們心服口服。想起會“六門外語”的裁縫Linda的自豪:“我在上海的小店,做的可是全世界的生意。”

  手工定制,不止量體裁衣,就如同上海不止有一個外灘。漫步董家渡,這裡還有有着300多年歷史的商船會館,華燈璀璨的金融城……從偏居一隅的海港漁村,到繁花盛開的現代都市,變遷的是城市外立面的更新,不變的是城市的精神內核。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