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在中國科協年會感受學術會議新風-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31 23:31:29
來源:新華網

記者手記:在中國科協年會感受學術會議新風

字體:

  新華社北京7月31日電 記者手記:在中國科協年會感受學術會議新風

  新華社記者溫競華

  7月末,為期一個月的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迎來尾聲,中國科技會堂內仍然熱度不減:一間間會議室裏,各學科專題論壇如火如荼;咖啡廳、休息區,學者們三三兩兩、圍坐討論。

  “以學術為核心,大家暢所欲言,這種氛圍更有助於聚焦熱點焦點問題。”第一次參加中國科協年會,眼科專家、汕頭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汕頭國際眼科中心常務副院長張銘志感觸頗深。

  “回歸學術本質”,是不少與會者對本屆年會的共同感受。

  為激勵科技工作者大膽探索、挑戰未知,今年年會動員98場專題論壇圍繞主題,提煉創新性強、爭議大、難識別、風險高、可能帶來科技重大發現和突破的非共識議題。

  在“心理學與人工智能發展”專題論壇上,來自不同高校院所的嘉賓圍繞“心理學理論與模型在AI應用中引發的倫理邊界與責任歸屬問題”“心理學基礎研究與AI産業應用驅動的結合模式與資源分配”等爭議性議題展開熱烈討論,産生多個跨學科研究和合作意向。

  “在人工智能時代,只有交叉融合才能産生顛覆性創新。”該論壇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蔣毅説,這些非共識議題的探討是科技創新的“燧石”,在碰撞中點燃思想之火。

  不少與會者在現場發現,慣常的紅毯和背景板不見蹤影,一些過去免費發放的文件袋、簽字筆也不再提供。只有一塊塊電子屏上滾動着的議程,提示着年會的學術分量和節奏強度。

  北京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張慧參與了“複雜系統自學習逆最優理論與方法”專題論壇的籌備。她坦言:“精簡辦會,把我們從形式化的環節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精力投入到議程設計、議題策劃中,確保論壇的學術濃度更高。”

  穿梭在不同的會場,一張張青春的面孔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據統計,今年與會的7000餘人次科技工作者中,40歲以下超過半數。

  在每場論壇主旨報告後設置圓桌討論環節,為青年學者搭建與院士大咖交流對話的&&;選拔百餘位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入選者擔任專題論壇學術秘書,全流程參與論壇的組織與策劃……越來越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走到前排,站到C位。

  “原來我們更多是台下聽報告、記筆記的人,現在轉變為了參與者、出題人。今年通過擔任學術秘書,我不僅拓展了知識面,還從青年科研人員普遍關心的領域設置了議題、請來了專家。”來自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90後”科研人員肖國梁説。

  今年年會將論壇與學術期刊充分聯動,讓不少青年學者發現了新的機遇。

  “以前我們向期刊投稿後,只能靜待審稿人的意見。今年我以投稿人的身份來參會,將研究成果帶到會上與同行們進一步討論完善,提升了論文質量,並有望發表更多新成果。”張慧説。

  望著這些興致勃勃的青年學者,聆聽着競相表達的觀點碰撞,記者不禁暢想,更多點亮創新中國、影響人類未來的科學發現正在到來。

【糾錯】 【責任編輯:徐海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