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走筆丨杜文傑:“雞犬相聞”有鄉愁-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01 10:15:1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走筆丨杜文傑:“雞犬相聞”有鄉愁

字體:

  暮色漸沉,鄉野的氣息裹着炊煙,漫過田埂,也漫上心頭。

  前幾日,京城遠郊村落裏的一樁尋常趣事,卻如投入心湖的石子,漾開了層層疊疊的鄉愁……

  斜陽下,一隻剛滿月的小狗,黃絨球似的追攆着幾隻蘆花雞。雞群驚飛,撲騰起細碎的塵土與零落的鳴叫,引得我脫口而出:“真是雞犬不寧啊!”

  旁邊的白髮長者聞言,笑聲朗朗蕩開:“錯了,錯了!”

  我一時愕然,請教緣由。長者捻須含笑:“小者為狗,大者為犬,身長四尺稱為獒。這乳臭未幹的小東西,怎能當個‘犬’字?”接着他又道:“古人行獵,講究‘左牽黃,右擎蒼’——犬為黃,鷹為蒼。一字之差,可關乎着規矩體統。”

  得此意外收穫,我暗自高興,正欲上前道謝,長者卻伸手虛攔:“且慢,方才我分明説了兩聲‘錯了’啊!”

  我意識到自己只聽了其一,忙退後一步,洗耳再聽。

  長者神色愈發安詳,目光似投向更遼遠的過去:“方才雞犬之聲相聞,這是何等安寧祥和的田園圖畫。可不就是陶淵明筆下‘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太平光景?此中‘寧’字,非獨指安靜,而是圓滿團圓之意。”

  他頓了頓,仿佛在咀嚼字中的古意:“想想‘省親’‘歸寧’的滋味吧——‘寧’字繁寫作‘寜’,家中一顆心守着食器,不正是骨肉團聚、溫情充溢之象?‘雞犬不寧’四字,豈不是恰恰描摹了雞犬惶惶不安,雞不入籠、犬不回窩的景況?”

  “倘若失了這份骨肉相依的‘寧’,縱使眼前‘溪山如畫,梅花只在前村’,那‘雞犬相聞’的暖意,怕也成了隔着籬笆望見的、觸不到的鄉愁了。”他若有所思地説。

  老者話音落下,我眼前浮現出“寜”字中那顆心安穩置於皿上的古意,仿佛千載親情之暖穿透紙背,正映照人間團圓底色——原來“寧”字是心與家器相親,人倫圓滿方為至安;雞犬之聲相聞,則是門庭溫暖在萬物生靈間映照出的和諧微光。

  這微光,曾是多少游子心頭最樸素的鄉愁底色,是炊煙嫋嫋、雞鳴犬吠交織成的故園交響。

  至於那“左牽黃,右擎蒼”的狩獵古風,豈止是區分犬鷹大小?此中規矩,實乃人獸之間千年磨合成的默契之約。

  在“犬”字細微尺度裏,正藏着人世間對“物”的鄭重與分寸,也編織着鄉土社會緊密依存、萬物有靈的鄉愁經緯。那一聲來自馬背上的呼喚,牽動的何止是獵犬,更是人與土地、生靈之間斬不斷的血脈關聯。

  辭別時,夕陽余暉將田野和屋舍染成溫暖的橘黃。雞群已安然踱步於曬得酥脆的麥粒間,小狗亦伏在門檻下睡着了,發出輕微的呼嚕聲——喧囂重歸安寧。

  這尋常農家一幕,因長者一番話而顯露出不易覺察的深厚底蘊。此情此景,恍若舊夢,輕輕撥動了心底那根名為鄉愁的弦。

  字如古器,其中盛着前人寄放的生活智慧、人倫體溫與故園舊影。今人匆匆,如不用心體會,豈不辜負了這沉甸甸的時光饋贈?

  當長者竹杖點地之聲漸遠,融入暮靄,我默然佇立。村舍猶存,炊煙已稀,然而那“雞犬之聲相聞”的鮮活圖景,連同“寜”字深蘊的骨肉溫情,並未消散。

  那“犬”字所丈量的古老尺度與情誼,在流轉的時光裏,其刻度非但未曾湮滅,反而在回望中愈發清晰可辨。字詞如同家傳的古陶,內裏封存着故土的呼吸、千年的“寧”好與生生不息的秩序。我們開啟它,便不只是觸碰幾個音節,而是接通了與鄉土中國那份深沉血脈的聯結。

  這份鄉愁,是鐫刻在血脈中對“寜”字裏那顆安穩之心的恒久嚮往,是對“雞犬相聞”中升騰的人間溫熱的不滅記憶。每一次對字中真意的用心體認與鮮活運用,都是對這精神原鄉的深情致敬,讓那潛藏於我們生命底色的鄉愁烙印,始終散發着指引歸途的溫熱光芒。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