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産糧第一大省,黑龍江素有“黑土糧倉”的美譽——“全國每九碗飯就有一碗來自這裡”。如今,廣袤且肥沃的黑土地上,正掀起一場“數字革命”,信息化智能化深度融入農業生産全鏈條,推動農業新質生産力加速成長,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更有底氣。
盛夏時節,三江平原腹地的北大荒集團友誼農場有限公司,水稻正處於拔節孕穗關鍵期。微風拂過,稻浪翻滾,清香四溢。田埂間不見往日農人的忙碌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數字哨兵”:自動氣象、土壤監測等設備將採集的各種數據實時回傳,監測着水稻的生長情況。
“這是1954年蘇聯援建的新中國首個大型機械化國營農場,有着‘天下第一場’的稱號。”站在稻田旁,友誼農場科技信息中心主任曲慧自豪地説,這裡是新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發源地,代表着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方向。
如今,智慧農業正在讓這個農場煥發新的生機活力。在指揮中心,工作人員輕點鼠標,相應地塊的“生長檔案”便清晰呈現。“水稻葉齡診斷系統是我們的‘千里眼’,能實時採集葉齡信息,精準掌握作物長勢和環境變化。”曲慧指着屏幕上的數據説,通過多年數據積累,農場已建立智能化葉齡診斷模型,過去施肥打藥憑經驗,現在全靠數據説話。
目前,友誼農場共有約190萬畝耕地,19萬畝已建成“智慧神經網絡”:500余套物聯網設備織就監測網,田間氣象站每10分鐘更新一次數據,無人機航拍每日生成作物長勢三維圖譜,120套智能閘門與水位計聯動實現自動灌溉。
從田間地頭到企業車間,數字技術的創新活力同樣蓬勃涌動。在哈爾濱神州精英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展廳內,“做中國卓越的數字化技術與數據服務商”的標語醒目有力。研發人員站在電子沙盤旁,結合動態圖譜演示着核心産品——“近地遙感空地協同精準變量施肥系統”如何為作物“把脈開方”。
“這套系統就像給作物做‘CT體檢’。”公司技術總監胡泊説,系統通過“天空地”一體化數據採集實現精準施肥:無人機搭載遙感設備“掃面”,採集作物光譜數據;地面傳感器“扎點”,獲取土壤氮磷鉀含量;人工智能模型綜合分析,生成個性化施肥方案,再由植保無人機或水肥一體化設備“精準施肥”,精度可達平方米級。
2014年,這家公司落戶哈爾濱,現在已經成為黑龍江省智慧農業領域的頭部企業。“我們有大量的無人機和飛手,擁有成熟的軟體研發團隊,而高校科研團隊具備理論優勢,雙方優勢互補,産出一系列科研成果。”總經理高文輝説,他們已與中國科學院、哈爾濱工程大學、東北林業大學等建立了緊密&&,智慧農業技術成果已經在佳木斯、齊齊哈爾、鶴崗、黑河等多地應用。
今年春耕時節,記者在黑龍江省尚志市河東朝鮮族鄉田間見到,一台“鴻鵠T70”電動智能拖拉機正沿着預設路線耕作。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黑龍江農投金政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引進的中國科學院自主研發的純電無人智能農機裝備,通過遠程規劃路徑自主作業,並實時採集反饋作業數據,可有效提高耕作效率和質量。
中國科學院將在尚志市落地黑龍江省首個“伏羲農場”。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伏羲農場”團隊成員張曉博説,黑龍江有全國最大的耕地面積,黑土地質量好,適合規模化推廣智慧農業,團隊正以這裡為樣板,打造可複製的智慧農業模式,用科技手段提升糧食産能。
這場“數字革命”正從點上突破向面上拓展。今年上半年,黑龍江省農投集團大數據科技公司與騰訊雲等十余家單位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在智慧農業領域開展深度合作。
黑龍江省農投集團大數據科技公司總經理張明説,今後幾年公司將在尚志市建設第一個無人智慧化農場,按“一萬畝一個標準單元、五萬畝一個網格”推進,並同步在黑龍江省建設智慧農機生産線,着力構建全産業鏈、全要素、全場景智慧賦能的現代化大農業體系。
數據顯示,黑龍江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70%,居全國前列,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穩定在99%以上,居全國首位。
黑龍江省提出,聚焦育秧、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等關鍵環節創新智慧農業應用場景,打造全省統一智慧農業&&,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推進主要作物種植精準化、畜牧養殖智慧化、農業全産業鏈數字化,持續提升農業智能化水平。(記者 孫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