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衞生日:強如大滿貫冠軍,內心可能比你更掙扎-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1 00:04:02
來源:新華網

世界精神衞生日:強如大滿貫冠軍,內心可能比你更掙扎

字體:

  新華社上海10月10日電 世界精神衞生日:強如大滿貫冠軍,內心可能比你更掙扎

  新華社記者高萌、李麗、許東遠

  “看到‘梅總’前兩天一瘸一拐、邊打邊抱怨,卻還是咬牙贏下比賽,我這兩天早上七點就出門鍛煉了——確實被激勵到了。”10日,在上海旗忠網球中心觀看上海網球大師賽八強賽的球迷劉佳,着實為梅德韋傑夫的16強賽表現所感動。

  8日晚,梅德韋傑夫鏖戰近三小時戰勝本賽季“黑馬”勒納·錢。濕熱天氣之下,他戰勝了生理和心理的雙重挑戰,晉級八強。

  10日,當梅德韋傑夫再度出現在旗忠網球中心中央球場時,恰逢第34個世界精神衞生日。就在這片網球賽場之外,寫字樓裏的燈光依然亮至深夜,醫院的診室外排着隊,學校的圖書館裏還有人在備考——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賽場”上,面對着不同的壓力與挑戰。

  據世界衞生組織(WHO)最新數據,全球有超過十億人受到精神健康障礙困擾,其中焦慮與抑鬱最為常見。即便未達到臨床診斷標準,普通人生活中也常常遭遇情緒的劇烈起伏。

  “情緒如同過山車”——這種常見的心理狀態,並非僅發生在你我身上。諸如梅德韋傑夫這樣的職業球員,在展現頑強鬥志、激勵他人的同時,可能也承受着遠超常人想象的心理壓力。

  榮耀之下,掙扎之中

  同普通人在職場與生活中的體驗相似,光鮮背後,往往藏匿着難以言表的精神壓力。

  在高商業化、高曝光度的職業網球運動中,心理問題尤為凸顯。四屆大滿貫得主大坂直美曾在2021年法網中退賽,坦言長期受抑鬱與焦慮困擾;澳大利亞名將巴蒂在25歲巔峰期選擇退役,承認自己“失去了動力與熱愛”;盧布列夫則多次在場上情緒失控,甚至出現自我傷害行為,坦言曾陷入“自我毀滅”的情緒漩渦。

  職業網球選手的生活近乎“空中飛人”。據統計,他們每年約有40周奔波於世界各地,不斷應對時差、陌生環境與連綿的比賽壓力。在光鮮的巡迴賽生活背後,失敗帶來的自我懷疑、旅途中的孤獨、外界的審視與經濟壓力,都可能將他們推入情緒的深谷。

  伯明翰大學的研究進一步指出,職業球員面臨的心理挑戰包括:缺乏穩定社交網絡帶來的漂泊感;對中低排名選手尤為嚴峻的經濟壓力——獎金往往難以覆蓋高昂的團隊與差旅開支;以及頻繁跨時區導致的睡眠障礙與恢復困難。這些不僅是成長的代價,也持續考驗着每位選手的心理韌性。

  剛剛在中國網球公開賽奪冠的阿尼西莫娃在發布會上坦言:“心理問題對所有球員來説,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

  壓力,匯聚於球場中央

  你是否曾因當眾發言或面對重要面試而緊張到手心冒汗、雙腿發軟?而站在球場中央的運動員,所承受的注視與壓力可能更為極端。

  “我緊張到幾乎不敢呼吸。球場和看&上的任何聲響都聽得一清二楚,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場地中央,甚至那顆小小的網球上。”來自浙江的觀眾徐浩遠在國家網球中心鑽石球場觀看鄭欽文比賽後這樣描述。

  身處那片區域的球員,不僅要承擔勝負之重,還要在可能持續數小時的比賽中,不斷進行戰術判斷與體力分配。這是一場對體能、心智與情緒控制力的三重考驗。

  梅德韋傑夫在回顧8日那場比賽時,談到了自己情緒失控與錯失賽點的時刻:“我本該更冷靜些,但勒納·錢把我逼到極限,他是一位不可思議的選手。之前我輸了兩場非常接近的比賽,所以那一刻,我以為自己又要輸了,有點害怕。”

  上海體育科學研究所心理學研究員談晨皓解釋道:“當運動員需要快速決策並關注細節時,憤怒或過強的求勝欲極易導致分心。如果一名球員在領先時就開始想象奪冠場景,注意力就很難回到當下。”

  即便是費德勒這樣的傳奇選手,也曾坦言,他在接近賽點時,“心跳加速、手心出汗,但我必須學會控制這些反應”。

  被“放大”的痛苦

  每個人都曾經歷過“咬牙堅持”的時刻。在高強度競技中,運動員同樣常陷入體能下降、肌肉疼痛與求勝意志之間的拉鋸。

  此時,勝負之外,更是一場身體痛苦與情緒控制之間的無聲博弈。

  中國選手袁悅在本屆中網賽後坦言,自己也經歷過“痛苦被放大”的時刻。對陣斯維亞特克後她&&:“第一盤我總在擔心手腕疼,但其實根本沒想象中那麼嚴重。我是在給自己找藉口。”

  阿尼西莫娃也分享道:“自我懷疑是人之常情。有時候你的大腦會與你作對,痛苦與困難會讓你舉步維艱。我學會了如何在最艱難的時刻繼續前進。成績起伏是常態,這是我們每個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談晨皓進一步指出:“我們在高溫高濕訓練中發現,運動員有時主觀上感到力竭,但身體並未真正到達極限,而是大腦發出了抑制信號。疲勞時,若注意力從比賽任務轉向身體不適,就會打破原本自動化的‘肌肉記憶’,導致表現迅速下滑。”

  上海體育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張斌&&:“從心理學角度看,壓力本身並非敵人。它是個體在應對重要或具有挑戰性情境時,身體和心理系統自然産生的一種激活反應,其目的是讓我們更好地應對困難與挑戰。運動員往往在重大比賽中反而能突破自我、刷新紀錄也正因如此。”

  攔住那顆擊向內心的“球”

  網球場上的心理博弈,映照着每個人可能面臨的內心挑戰。

  盧布列夫坦言:“對我來説,問題不在網球本身。網球只是一個觸發點,因為我將自我價值與它綁定。這其實關乎認識網球之外的自己——我想弄清楚,在比賽與輸贏背後,我究竟在掩飾什麼,為何輸球時崩潰,贏球時狂喜。這是一個直面真實自我的過程,與網球無關。”

  無論對職業球員還是對普通人而言,心理狀態不僅關乎表現,更關乎自我認知。正視情緒問題,是接納真實自我的第一步。積極學習心理學知識、尋求心理幫助,攔住那顆擊向內心的“球”,則是每個人邁向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徑。

  阿爾卡拉斯曾分享他的方法:在關鍵分之前,“放鬆幾秒鐘,用積極思維填滿大腦”。這種及時的“心理暫停”,對普通人同樣有效——當焦慮來襲時,深呼吸、站起來走走、換個環境,都是有效的“賽間暫停”。

  張斌則認為,人們應當“與壓力做朋友”。“若把壓力看作一種‘挑戰’,它會激活積極的身心反應,提升表現;若視其為‘威脅’,則可能引發焦慮和緊張。積極的認知能讓壓力轉化為動力。”

  “此外,運動對心理健康與大腦功能的促進作用同樣顯著。”張斌説,“運動能夠通過減少炎症反應、改善睡眠質量和增強社會連結等多種途徑調節心理狀態。團體運動或戶外活動,不僅提供社交支持,也帶來歸屬感與成就感,是緩解孤獨與壓力的天然良方。”

  無論是賽場中心的運動員,還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學會傾聽、正視並呵護自己的內心,攔住那顆擊向自己內心的“球”,或許是人人都需要修習的課題。

【糾錯】 【責任編輯:馮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