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專訪:京劇永愛 夢想永存——訪譚派兩代傳人

2015年02月27日 20:24:49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美國亞特蘭大2月27日電(記者朱東陽 關建武)在美國慰僑的“文化中國·四海同春”藝術團裏,譚孝曾、譚正岩的同臺獻藝總能吸引更多眼球,他們不僅是父子,更是京劇譚派的第六代、第七代嫡傳人。

    隨著現代工作和生活節奏的加快,講究抑揚頓挫、有板有眼的慢節奏京劇是否已不再吸引年青一代並開始走下坡路?66歲的譚孝曾斬釘截鐵地説:“京劇不缺演員,也不缺觀眾,更不缺生存土壤和國家支援,它絕不會衰亡。”

    “有人説現在京劇比較低迷,甚至出現危機,我覺得這種現象很正常。老話講‘30年河東30年河西’,任何事物都有高潮有低潮,不可能一帆風順,”譚孝曾説,“我認為京劇無論怎樣也不會衰亡,因為它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內涵和歷史都非常豐富的文化遺産。我們譚家7代人從事這門藝術,我們在京劇陷入低潮時並沒有失望,還在堅守,這本身就很説明問題。”

    “像正岩這代青年演員,他們有很多選擇,也面臨很多誘惑,不一定非要從事京劇這一又苦又不掙錢的行業,但他們真的很執著,願意堅守京劇舞臺,這是很可貴的,”談起兒子,譚孝曾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你們有機會去北京京劇院的練功廳看看,那裏從來沒有空閒的時候,大家都在搶佔地方排練、吊嗓子,好些人一年也不一定能有做主要演員的機會。沒有人強迫他們留在這個舞臺,都是自覺自願的。”

    近幾年,譚孝曾所在的北京京劇院舉行了很多次青年戲劇大賽,譚孝曾都全力支援。“我們就是為了給那些沒有機會上舞臺的青年人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提高他們唱戲的積極性。如此也讓我們發現很多人才,讓觀眾認識更多有才華的好苗子,減少觀眾的審美疲勞以及對京劇後繼無人的擔憂。”

    “説到底,京劇是人的藝術,發現人才是京劇文化傳承的必要條件。我們的京劇人才不是沒有,有些甚至很有潛力,就看怎麼挖掘和培養,”譚孝曾表示。

    除了京劇演員,近年來京劇的觀眾群體也有很大發展。不少青年演員都有自己的粉絲團。“演員們在國內各地演出的時候,粉絲跟著他們到處跑。京劇不是沒有觀眾群,關鍵是要有好的演員、劇目和劇院。要培養年輕人對京劇最初的興趣愛好。”

    譚正岩説,如果觀眾第一次觀劇倒了胃口,以後不光自己不來,朋友親戚也會受其影響。因此北京京劇院的演員每次表演都是盡百分之二百的努力。“這是必須的職業態度。一是為了對自己所從事的藝術負責,二是為了爭取更多的觀眾走進劇場。”

    譚正岩自嘲平時還經常“不務正業”,廣泛涉獵歌曲、影視、相聲、話劇等其他藝術門類。

    “傳統戲劇和現代時尚並不衝突。通過在這些領域的磨煉,我覺得自己在戲劇舞臺上反而放開了,”譚正岩説,“我的祖先譚鑫培先生也沒有在京劇上閉門造車,反而是走南闖北,汲取了地方戲、武術等很多元素,才成就了今日譚派的精髓。”

    如今國家大力弘揚京劇等傳統文化在校園的推廣,京劇也走進了廣大中小學生的課堂。“我認為首先要加強對年輕人的傳統文化教育。戲曲本來宣傳的就是忠孝節義、懲惡揚善,是很好的教育青年的藝術手段。”

    譚孝曾還建議降低劇場門檻,以吸引更多青年觀眾走進劇院,學習欣賞這一傳統國粹。“國家現在非常重視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去年10月我參加了習總書記主持召開的文藝座談會,覺得現在京劇看到了曙光和希望,我堅信它會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整合閱讀

熱點推薦

頻道推薦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114460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