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小山村 親近煙火氣——雲南昆明市東村社區的“破圈”密碼-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31 09:50:49
來源:農民日報

旅居小山村 親近煙火氣——雲南昆明市東村社區的“破圈”密碼

字體:

2024年“五一”假期,昆明城市學院學生為大家帶來精彩演出。

2025年春節,東村社區舉辦“我在東村過大年”活動吸引眾多游客。

2025年9月17日,嵩明縣“嵩盟同心村播小院”揭牌儀式現場。

  秋日的雲南省昆明市嵩明縣東村社區,層林盡染間透着勃勃生機。村曉民宿的院子裏,游客圍坐閒聊,孩子們在教室改造成的客房外嬉戲——這裡曾是東村小學,如今成了網紅民宿。2025年10月,東村成功入選首批“旅居雲南”高質量發展試點,這個兼具紅色底蘊與生態之美的小山村,正以旅居産業為筆,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閒置資源“活”起來

  “不能讓承載記憶的老房子爛在山裏。”站在自家改造的村曉民宿前,張永感慨。張永小時候在東村小學讀書,2022年學校撤並後,校舍閒置近兩年。作為從村裏走出的大學生,張永始終懷揣反哺家鄉的心願。此前,他已將一處閒置房屋改造成“東村書院”,藏書上萬冊,既滿足村民閱讀需求,又成了游客打卡地。隨着游客增多,住宿短板凸顯,張永與村集體、村民一拍即合,以股份合作模式成立文旅公司,將閒置校舍打造成民宿。

  改造過程中,設計團隊盡量保留校園原貌,教室變客房、辦公室改茶室,房間號沿用“一年級(1)班”“二年級(3)班”,連餐廳都保留着黑板與課桌椅。院子裏的參天大樹下,旋轉瓦藝景觀與休閒桌椅相映成趣,懷舊氛圍吸引着大批游客。“沒上線推廣,全靠口碑,節假日一房難求。”張永笑着説,民宿預計年接待游客1.2萬人次,營收超200萬元。

  在東村,“點石成金”的不止村曉民宿。6棟閒置土基房改造成的虹風小院民宿,常有藝術家入駐創作;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建築化身鄉村美術館,陳列着各類藝術作品。據統計,東村現有120余棟閒置老房,已改造使用10棟,其餘將納入新一輪開發。“老房子是鄉村的根,盤活它們就是激活鄉村振興的源動力。”東村黨總支書記孫梁説。

 “數字游民”聚起來

  “大家看,這是東村剛豐收的板栗,香甜粉糯,産地直供!”在嵩陽街道東村青創空間,不少青年創客借助村播小院資源開展直播帶貨、文創設計等。這個由原社區居委會辦公地點改造的村播小院,設有選品間、直播體驗間,是東村吸引鄉村人才的核心陣地。首期“嵩盟同心”村播培訓吸引了84名學員參與,既有高校學生,也有返鄉青年,通過“理論+實戰”培育直播人才,讓土雞蛋、黑山羊等農特産品走出大山。

  2025年8月,抖音創作團隊“滇農瘋産隊”的入駐,讓東村熱度再攀新高。他們以東村生活為素材,拍攝推出了20余條爆款視頻。“這裡處處是靈感,社區還幫我們協調場地、車輛,讓我們的創作無後顧之憂。”團隊主創高翔説。如今,他們在東村租下小院,將起居、做飯、田間勞作都變成鏡頭裏的內容,既記錄鄉村之美,也帶動文旅産業。

  大學畢業生馬文馨的“泥嚎”陶藝館同樣是東村新業態的縮影。社區免費提供工作室,創業團隊以野生菌、銀杏葉、藍花楹為靈感設計的陶藝品,訂單遠銷省內外,還帶動村民靈活就業。“忙的時候,鄉親們都來幫忙捏陶,既賺了錢,又體會到手工的樂趣。”馬文馨説,小小的陶藝館,成了連接鄉村與外界市場的橋梁。

 農文旅融起來

  2025年國慶節期間,東村首屆“好聲音”村歌比賽熱鬧開唱,12名選手用歌聲講述家鄉變遷。台下農産品展銷區人頭攢動,土雞、板栗、野菜糕點等特色産品備受青睞。這場作為嵩明縣第五屆農民豐收節系列活動之一的賽事,既是豐收的慶典,也是農文旅融合的實踐。活動期間,農耕文化展示、趣味體驗、文藝演出輪番上演,吸引上萬游客參與,帶動農特産品銷售額增長40%。

  東村的底氣,源於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生態稟賦。這裡不僅有8個水庫、壩塘,森林覆蓋率超80%,負氧離子含量達9600個/立方厘米,還是紅軍長征途經地,紅軍長征紀念館、紅色記憶收藏館、胡如瑛故居、紅軍長征體驗步道等紅色景點數量眾多,每年吸引省內外百餘個團隊開展團建研學。社區講好紅色故事、農耕故事、移民故事,以“紅、綠、農”三張文化名片,構建起“紅色研學+生態休閒+農耕體驗”的旅居模式。

  東村的“破圈”,是精準施策與科學産業布局共同作用的成果。近年來,嵩明縣制定&&了《嵩明縣打造“旅居雲南入昆第一站”三年行動工作方案》等文件,將東村納入旅居工作重點培育試點村,&&“10+25”“1213”等機制支持東村開展試點工作。村集體牽頭成立合作社,村民以土地、房屋入股參與經營,形成“政府引導、企業參與、村民共建”的發展模式。政策的“春風”與産業的“沃土”,為東村注入了發展動能。如今,東村有了自己的“朋友圈”,每到節假日,周邊城市游客慕名而來、電商直播間裏的特色産品訂單不斷,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增強。

  入選首批“旅居雲南”高質量發展試點後,東村的發展藍圖更加清晰。未來,社區將繼續盤活閒置資源,引進更多市場主體,打造手工非遺工作室、康養營地等項目;深化與高校的校地合作,培育更多文旅人才;依託村播小院、短視頻團隊等&&,持續放大“流量效應”;不斷提升始於山水、歸於煙火的東村旅居體驗。“我們要讓‘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在東村落地生根,讓旅居産業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勁引擎。”孫梁的話語裏,滿是信心與期待。

  從閒置校舍到網紅民宿,從“數字游民”到産業集群,東村以旅居為紐帶,串聯起資源、文化與人才,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踏出堅實步伐。這個小山村的蝶變,正是雲南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鄉村振興生動實踐的縮影。(段麗波 郜晉亮 文/圖)

【糾錯】 【責任編輯:徐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