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12時11分,搭載神舟二十二號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二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當日15時50分,飛船成功對接於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轉入組合體停靠段,後續將作為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乘組的返回飛船。
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實施應急發射任務,採用的是16天應急發射方案。任務是怎樣啟動實施的?與常規發射有何不同?中國空間站在確保安全性上採取了哪些措施?記者從載人航天工程飛船、火箭、發射場系統進行了了解。
第一問:本次應急發射任務是怎樣啟動實施的?
記者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獲悉,神舟二十號飛船舷窗出現細微裂紋後,科研人員通過狀態判讀、設計覆核、試驗驗證和綜合研判評估,得出了不滿足載人安全返回放行條件的結論,任務總指揮部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在20天時間裏,工程全線從容應對,廣大參研參試單位大力協同,穩步高效完成風險分析評估、方案論證決策、人員物資調動、乘組換船返回、飛船應急發射等工作。
總指揮部決策實施應急發射後,正在發射場待命的長征二號F遙二十二運載火箭和神舟二十二號飛船迅速轉入待發狀態,先後開展了相關測試和總檢查,以及推進劑加注等工作。
由於神舟二十號乘組已順利返回,空間站運行穩定、安全可靠,神舟二十一號飛行乘組在軌安全、狀態良好。綜合考慮空間站安全、任務實施流程、發射窗口條件等因素,為確保發射和交會對接圓滿成功,本次優選了16天應急發射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16天方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還備有8.5天應急發射方案。如果空間站或航天員出現重大突發緊急情況,我國將果斷採用8.5天應急發射方案,幫助航天員盡快返回地面。
第二問:應急發射與常規發射有何不同?
神舟二十二號飛船是新批次的首艘飛船。相比神舟二十一號飛船,神舟二十二號飛船做了較多技術狀態更改,比如儀表及返回艙布局、遙測採集中控單元、備份傘艙蓋防撞氣囊等都有優化改進,飛船可靠性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獲悉,神舟二十二號飛船於2025年9月出廠後,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完成了總裝和測試工作,自10月31日起在發射場待命。此次作為神舟二十一號乘組的應急救援飛船,神舟二十二號飛船以無人狀態發射,搭載上行物資,與載人狀態發射的主要區別就是沒有航天員。但16天應急發射任務具有流程緊湊、強度大、節奏快等特點,而且是首次開展,給飛船系統帶來了很大考驗。為確保圓滿成功,飛船的其他狀態維持不變,所有測試流程和準備工作都是按照載人標準進行的。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專家介紹,長征二號F遙二十二運載火箭的基本技術狀態維持不變,飛行總體方案也基本不變。為了爭取時間,將原本30天的流程壓縮為16天,型號團隊對發射場流程項目進行了調整,包括簡化部分電氣系統測試項目、將全系統發射演練改為船箭地聯合檢查,由於沒有航天員,對逃逸系統的部分工作項目也進行了精簡。雖然取消了部分測試,但這些項目都可以在其他測試中得到驗證,依舊能保證測試覆蓋的全面性。
一直以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都採用“發一備一”的滾動備份模式,神舟二十二號飛船發射後,發射場將在短期內沒有備份飛船和火箭。不過記者了解到,神舟二十三號飛船和長征二號F遙二十三火箭正在進行總裝總測工作,完成相關工作後會盡快進入發射場,轉入應急待命狀態。
第三問:中國空間站在確保安全性上採取了哪些措施?
進入空間站建造階段和應用與發展階段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採取了一系列防控風險的措施,並在實踐中不斷優化完善應急預案,確保空間站正常運行和航天員乘組安全返回。
據了解,為確保運行安全,中國空間站從設計時就考慮了問天艙與核心艙的備份、貨運飛船與空間站三艙軌控備份等策略。在空間碎片防護方面,對大於10厘米的碎片,主要通過主動規避方式來防禦;對於1厘米以下的碎片,主要通過空間站外壁安裝的防護裝置來防禦;對介於兩者之間的碎片,主要通過撞擊感知,確定被撞擊的位置,在出現泄漏時轉入壓力應急狀態,開展堵漏工作。(記者 付毅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