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26日電 題:要煙火氣也要“詩與遠方”——多地探索建設完整社區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宋佳、王優玲、鄭鈞天
“能遛娃健身,也能看書購物”“一半是生活,一半是鄰里”“15分鐘就能解決大部分日常所需”……針對社區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急難愁盼和多元訴求,全國多地正在開展完整社區建設。
作為城市更新行動的重要內容,完整社區建設給市民生活帶來哪些變化?“新華視點”記者進行了追蹤。
生活、生産、生態深度融合的新型社區
在河北省雄安新區賢溪社區,11歲的小學生王怡琳參加了《白洋淀的歌聲》話劇排演和演出,73歲的宋寶霞經常和朋友到養老驛站唱歌跳舞,一些年輕人也不時在青年夜校做手工、練瑜伽。
“現在社區生活太方便了。”61歲的郭彥英感嘆。她告訴記者,過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送孩子得騎車三里地,年輕人想娛樂得專門跑縣城,如今公園、超市、醫院、公交車站等設施一應俱全。
賢溪社區是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的完整社區建設典型案例之一。根據《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指南》,完整社區是指在居民適宜步行範圍內有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健全的便民商業服務設施、完備的市政配套基礎設施、充足的公共活動空間、全覆蓋的物業管理和健全的社區管理機制,且居民歸屬感、認同感較強的居住社區。
2023年7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會同有關部門在全國開展106個完整社區建設試點,打造一批完整社區樣板。今年8月公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加快建設完整社區,完善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構建城市便民生活圈。
位於上海愚園路歷史文化風貌區核心區的江蘇路社區,人口密集,老房較多。菜場不足、停車充電難、綠地少是居民普遍反映的問題。
增設便捷菜店、助餐、洗衣、維修等各類服務;建設愚園路街區市民中心“一站式”綜合服務載體;盤活閒置空間,吸引網紅咖啡店、甜品屋、香水手作等百餘家特色小店入駐……江蘇路社區打造出一個社區生活、生産、生態“三生融合”的完整社區。
記者在社區所轄愚園路1088弄裏打造的“詩和遠方”的公共市集看到,在保留鞋匠舖、裁縫店、修鎖鋪等便民服務的同時,社區引入時尚設計、藝術展覽等元素,讓“煙火氣”和藝術共享共融。

上海江蘇路社區所轄愚園路1088弄裏打造的“詩和遠方”的公共市集裏的裁縫店。新華社記者鄭鈞天 攝
記者從住房城鄉建設部了解到,截至目前,試點社區共建設改造養老、托育、便利店等各類服務設施2000余個,新增機動車停車位2.62萬個、社區公共充電設施6200余個,改造公共活動場地和公共綠地約71萬平方米。
改造與建設圍繞“痛點”開展
記者近期走訪多地發現,在試點過程中,各地普遍採取“先體檢再試點”的路徑,因地制宜完善社區服務設施,打造宜居生活環境。
在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南川園社區,近七成居民樓為2000年前建成,設施配套不足、公共活動空間匱乏一度困擾居民生活。
“我們對照完整社區建設指標開展了社區深度體檢,並通過‘設計師進社區’‘居民議事堂’‘板凳會議’等多種形式,讓每位居民都能參與社區建設策劃。”南川園社區黨委書記倪燕告訴記者。

10月30日,江蘇南通崇川區南川園社區食堂。新華社記者王優玲 攝
針對“體檢”發現的問題,南川園社區開展片區系統性改造:拆除違建、整治外墻、打造“最美回家路”,同時增建文化休閒、體育健身、無障礙設施及養老托育服務場所。截至目前,已完成81幢居民樓改造,新增機動車位774個、非機動車棚65組,並預設了76個新能源汽車充電樁點位。
值得注意的是,滿足“一老一小”群體需求、構建全齡服務體系成為完整社區建設的重點。在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布的最新一批完整社區建設案例集中,10個樣本社區均配套建設適老宜少設施。
為營造“兒童友好、青年融入、老年宜居”的全齡友好完整社區,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雲鷺灣社區改造原樂溢幼兒園,打造嵌入式托育中心,新增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24小時健康e站、社區食堂等設施。“步行不到15分鐘就能到食堂”“飯菜乾淨衞生,價格實惠”“品種多,非常適合老年人”……居民們交口稱讚。
完整社區要建好,更要治理好。記者調查發現,除了服務設施查漏補缺做加法,多地依託AI技術,搭建智能化服務平台,“一鍵”鏈結居民需求和社區服務。
在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杉板橋社區,25平方米的高清大屏上,1.2平方公里的社區實景盡收眼底。前不久,杉板橋社區內一個垃圾桶出現爆桶,管理人員通過手機端收到自動報警,立即&&附近的環衛工人和微網格員協助處理。
“有了社區智能管理平台,垃圾桶滿溢、消防通道佔用、電動車違規入電梯等一系列社區治理難題,得以及時發現、高效處置。”杉板橋社區黨委書記陳嵐説。
多個試點社區也實現了智能化場景賦能。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江灣社區安裝高空拋物監測攝像頭、智能煙感等系統,實現“技防+人防”雙軌保障;建設社區網格線上平台,社區事務問題響應時效提升至30分鐘內。
完善設施更瞄準可持續發展
完整社區不僅關注社區的物理空間,也強調社區精神與凝聚力的塑造。記者了解到,作為城市更新行動的重要抓手,完整社區建設將在106個試點基礎上,進入擴面提質增效新階段。
住房城鄉建設部建築節能與科技司副司長張雁&&,在實施路徑上,各地將通過開展社區體檢,編制專項規劃,強化設計引領;在工作重點上,各地將完善社區服務設施、打造宜居生活環境、推進智能化服務、健全社區治理機制;在協同聯動上,各地住房城鄉建設部門將牽頭建立部門協同工作機制,健全多元化投融資方式,推動社區高質量可持續運營。
據了解,浙江、重慶、江西、湖北等22個省份擴大了試點範圍,推進打造完整社區建設樣板3400多個。
完整社區不僅是服務設施的完善,更需着眼於可持續性發展。記者注意到,各地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已探索形成一批可複製推廣的經驗。
北京市海淀區採用“建運投”一體化改造模式,引導專業運營服務企業提供長期的運營服務。江西省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推進機制,經營主體通過“産權與使用權分離”“低償+公益+市場”“改造+運營+物業”等模式參與完整社區建設,提升社區可持續運營能力。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要繼續補齊設施建設短板和服務管理短板,並以此為契機推動社區治理機制改革創新;持續實施、高質量推進完整社區建設,築牢“安居”這一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基點。
上海交通大學住房與城鄉建設研究中心主任陳傑等專家建議,結合社區人口結構與規模,開展社區環境適老、適幼性能評估,形成問題清單,合理規劃完整社區服務設施網絡,補齊養老、托育、停車、充電、公共活動場地等短板。同時,可通過引入專業化的物業服務、社區託管、居民自管等方式,廣泛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完整社區建設,實現精細化、智能化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