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portrait
has-portrait

科普中國智庫·“智匯科普”訪談丨《科普法》修訂意義重大

新華網首頁時政國際財經高層理論論壇思客信息化房産軍事港澳臺灣 圖片視頻娛樂時尚 體育 汽車科技食品
科普中國智庫是中國科協打造的高端科普智庫,聚焦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強化科普理論研究,促進跨界交流,推動融合發展,加強輿論引導,集智匯力,建言獻策,服務新時代科普事業高品質發展。今天我們推出對科普中國智庫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張秀華的採訪,講述《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以下簡稱《科普法》)修訂的重要意義。
精彩觀點
1
新華網

《科普法》自2002年頒布以來取得了哪些成就?

《科普法》自2002年頒布以來取得了哪些成就?
2
張秀華

科普法在20年實施過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使我國科普事業納入法制化軌道,初步建立起大眾參與、多主體參與的社會化大科普格局。

科普法在20年實施過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使我國科普事業納入法制化軌道,初步建立起大眾參與、多主體參與的社會化大科普格局。
同時,《科普法》的實施也極大促進了我國社會化的科普工作,動員方方面面的力量,無論是基礎設施、活動的豐富性還是科普主體對科普活動的重視程度都有很大進步。我國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從2001年的1.4%提升為2020年10.56%,從這個漲幅也能看出《科普法》切實助力提升了我國公眾科學文化素質。
1
新華網

當今提出《科普法》修訂對新時代科普事業高品質發展有何重大意義?

當今提出《科普法》修訂對新時代科普事業高品質發展有何重大意義?
2
張秀華

修訂《科普法》意義重大,既必要又緊迫。

修訂《科普法》意義重大,既必要又緊迫。
在《科普法》實施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挑戰和困難。比如科普法治體係與科普社會化運作機制還不完善,科普主體“誰來幹、幹什麼、如何幹好”等問題以及主體責任需要進一步明晰,科普人才隊伍的素質還有待提升,産業化科普結構較為單一,新媒體傳播內容和形式需要拓展等。同時,構建社會化大科普格局需要進一步加強各個主體協同,協同組織管理的機制也需要進一步完善。另外,《科普法》的文本本身在實施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與人才強國戰略需要進一步提升公眾科學素質,並對《科普法》的保障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1
新華網

《科普法》修訂過程中應當基于怎樣的思想和宗旨?

《科普法》修訂過程中應當基于怎樣的思想和宗旨?
2
張秀華

可以從以下八個方面來思考這個問題。

可以從以下八個方面來思考這個問題。
第一,我們要調整科學普及的定位問題,從法律的定位上,應體現把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落實“兩翼理論”。第二,要強化科學普及的功能,在大科學觀下重新理解科學與科普,實施大科普戰略。第三,在《科普法》修訂的原則上,必須明確依托科學普及的主渠道和主戰場,緊緊依托現代科學教育和産業化的工業、農業、商業的生産經營實踐及其場域,從而避免科普流于形式,沒有針對性。第四,鑒于科學精神與工匠精神具有互動互釋的內在關係,客觀要求 “兩種精神”——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實踐相融合,進而提升實踐主體的“雙重素質”——科學素質與工程素質。第五,需要突出弘揚科學精神在科學普及中的引領作用,改變以往以“科學知識”為中心的科普結構。第六,應注意拓寬科學普及的路徑,通過加大監管力度和法律規范,對互聯網、自媒體這些科普新渠道進行更好地組織管理。第七,我們在《科普法》的修訂過程中要區分不同科普主體的責任,在表述上區分出強弱規范,使科普組織更好地發揮協調組織的職能作用,切實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來共同推進科學普及這項事業。第八,通過《科普法》的修訂處理好我們國家相關法律體係的法法銜接問題。
1
新華網

《科普法》中對科學普及的定義是什麼樣的?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科普觀念?

《科普法》中對科學普及的定義是什麼樣的?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科普觀念?
2
張秀華

嚴格上講,《科普法》並未以定義的方式給科學普及下一個定義,但是《科普法》明確了科學普及的目的、性質,指出科學普及是一項工作、一項活動,而這項活動的內容和任務是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這四大要素。

嚴格上講,《科普法》並未以定義的方式給科學普及下一個定義,但是《科普法》明確了科學普及的目的、性質,指出科學普及是一項工作、一項活動,而這項活動的內容和任務是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這四大要素。
科學普及是可以在多個維度上進行的,我們必須站在大科學觀的立場上,不但注重實證主義學派“窄的科學”理解下所強調的科學教育,還要促進人文主義學派倡導人文精神的“寬的科學”理解之下的科學傳播。從而,將科學普及與科學教育、科學傳播有機統一起來。如果一定要界定科學普及,我更傾向于將科學普及定義為以提升公民科技文化素質為目標,面向大眾面向社會的科學技術的文化建設過程,是全員參與的科學技術的大眾化、社會化行動。所以,我們需要從大科學觀的角度理解科學,這樣我們對科學普及的理解、對科學普及這項工作的理解才能達到一個新的認知高度。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修訂《科普法》的時候應突出強調弘揚科學精神。只有發揮科學精神在“四科”中的引領作用,才能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直接關聯起來,用價值理性規約工具理性,實現科技向善的目的。也只有在大科學觀下來理解科學普及,我們才能夠實施大科普戰略,推動科普社會化機制體係的建立和完善,形成一個大科普格局。
1
新華網

《科普法》在現在的法律體係中的位置是什麼樣的?與其他關于科普政策文件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科普法》在現在的法律體係中的位置是什麼樣的?與其他關于科普政策文件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2
張秀華

在現在的法律體係裏面,《科普法》以法律的方式來確保怎樣的科普行動是恰當的,從而有效提升公民科學素質。

在現在的法律體係裏面,《科普法》以法律的方式來確保怎樣的科普行動是恰當的,從而有效提升公民科學素質。
現行的《科普法》是一個具有“強引導”“弱規范”功能的法律制度文件。在相關政策文件的制定過程中,它具有參考性甚至是指導性的作用。例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是依據《科普法》制定的,《綱要》之于《科普法》而言,類似于《科普法》的一個實施細則。《科普法》在修訂過程中也要和已出臺的《綱要》相協調,不能把二者孤立開來看。這要求修法者一定要認真研讀《綱要》,因為《綱要》已經根據新時代經濟與社會發展情況做出相應調整,《科普法》修訂就應該充分考慮到它的調整,並讓那些已經得到調整的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01002010002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