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5日電(李佳瑋、韋驊)大多數跑者在腳步進入節奏、呼吸與心跳合拍時,思緒也逐漸歸於“空白”,只剩身體與跑道的“對話”。然而,有一群跑者例外,他們的目光時刻關注着身旁跑者的狀態,在跑步這項純粹的興趣中,他們依然無法、也不願放下這份本能的守護,他們便是北京醫師跑團。
北京醫師跑團成立於2015年。十年間,這支隊伍從最初的十幾人發展到擁有逾1400名成員的群體。回望一路走來的十年,跑團創始成員朱希山始終堅信,醫師跑團的首要使命只有一個:救人。

在日前舉行的建團十周年慶典中,朱希山介紹,從2007年到2012年,東京馬拉松共有超過20萬人次參賽,期間發生過數起心臟驟停,但沒有一例死亡,這與賽事引入醫生參賽者密切相關。這種“醫生跑者”的理念 啟發了朱希山,他與幾位志同道合的醫生決定,把這種對跑者的守護,在國內賽道延續下去。
跑團成立之時,恰逢中國馬拉松運動蓬勃發展。“那時候跑團特別多,大家拉一個群就能成為一個跑團。”朱希山回憶道。但現在許多跑團已經散去,而北京醫師跑團不僅堅持至今,還在不斷壯大。據悉,十年來,北京醫師跑團參加各類比賽300余場,醫師跑者參賽超過一萬人次,成功救助心臟驟停跑者6人。
朱希山認為,這與醫生群體的特質密不可分。他説:“我們跑團大多數人光大學就讀了至少8年,長期的學習和臨床實踐,潛移默化地鍛煉了大家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體現在執着與韌性上,也體現在面對突發狀況時的冷靜與沉着。

領隊馬明太仍清楚記得跑團成立初期自己參與救助的一次經歷。2016年他回老家參加大連馬拉松,與隊友王澍救人的舉動被別人拍了下來,後來有人通過這張照片在當地媒體尋找這兩位“好心人”。
“手術&上大多數是計劃性的治療,賽道上更有突發性,更需要急救知識和應變能力。二者相通的地方都是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在不同的‘戰場’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都很有成就感。”馬明太説。
另一位跑團成員王龍早在上學時就養成了跑步的習慣,他&&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跑步,可以將枯燥的個人運動變得豐富多彩。相互鼓勵和支持,不僅能讓跑步過程更快樂,也是能夠將這項愛好堅持下去的重要原因。王龍在不久前的北京馬拉松上擔任官方“320”配速員,他&&,在幫助其他跑者實現個人目標後,會獲得巨大的滿足感。
“雖然首要任務是按既定配速領跑,但跑者的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在比賽中若遇到跑者身體出現狀況,我會毫不猶豫地暫停配速員職責,以醫生的身份優先施以援手。”王龍説。

馬拉松賽事因為醫師跑者的存在,多了一份“安全感”,而跑團的不少成員也因為跑步自身受益。
北京密雲婦幼保健院兒科醫生張鵬前些年因為工作繁忙、作息不規律、偏愛甜食且運動量少,體重飆升,“甚至上三層樓都感到氣喘吁吁”。出於對健康問題的警覺,他下定決心通過跑步管理身體。在結識跑團後,他的體重顯著下降,個人精力變得更為充沛。
張鵬&&,作為醫者還應該有向公眾科普的責任。北京醫師跑團通過出版科普書籍、發布日常跑步小常識,向跑者普及知識,內容涉及裝備選擇、賽前備戰、跑後拉伸等方方面面。
在採訪中,張鵬特地強調:“跑步並非適合所有人,建議大眾在參與高強度運動前應進行心肺功能評估,避免為了盲目追求成績而損害健康,這與跑步為了健康的初心是一致的。”
慶典中,一頭銀發的何萍格外引人注目。63歲開始跑馬,如今72歲的她已從“根本不知道馬拉松”的新手成長為多次完賽的資深跑者。“如果不是參加北京醫師跑團,我真的堅持不下來。”
對於年過七旬的何萍而言,跑步本身就是挑戰。“我第一次是偷偷跑的,家裏人都反對。”説到此,她不禁食指抵唇,做了個“噓”的動作。但一次次參加醫師跑團活動,令她愛上了跑步。“當然,難免會有哪不舒服,那就放鬆一下,一邊運動一邊調理身體,不用拼速度、拼強度。你看,我這麼多年不還挺好的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