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毛烏素沙漠裏“逃荒村”的小康夢
2019-09-04 12:17:01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西安9月4日電  題:毛烏素沙漠裏“逃荒村”的小康夢

  新華社記者儲國強、李亞楠、姜辰蓉

  一棵粗壯的老樹默默佇立在陜西省神木市納林採當村的廣場上,它的根深深扎在這片陜北的土地裏,100多年寒來暑往中,見證著納林採當的變遷。

  “這棵古樹是我曾祖親手種下的,他當年是逃荒到這裏,是這個村子的第一戶人家。”納林採當村黨支部書記方建崗説。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這個位于毛烏素沙漠中的偏遠之地,迎來了一撥又一撥來自不同地方的逃荒者。

  “我們村基本都是逃荒人家的後代。村裏姓氏很雜,有方、魏、車、龔、郝、李等十幾個姓。村裏人聚了起來,就和這柳樹一樣在這裏扎了根。”方建崗説。

  “納林採當”為蒙古語的音譯,意為“狹長的濕地”。在村裏老人們的回憶中,這裏曾荒無人煙,只有沙丘相連,除了農田外只有稀稀疏疏的沙蒿和野草。“曾祖那輩首先想的是‘咋活下去’,父輩們考慮的就是‘咋吃飽肚子’。”方建崗説。

  安了家的逃荒者們用自己的雙手扭轉命運。在納林採當村的村史館中,一件件開荒、耕種用過的舊農具,一張張已經泛黃的老照片,記錄了他們奮鬥的歷史。

  “我們家是村裏落戶最晚的,來的時候只有一口鍋、幾件行李。”60歲的村民李旭則説,“家裏最困難的時候,大人帶著小孩出去打工,打一天工給一次錢買飯吃,一到下雨就幹不了活,吃不上飯。”

  方建崗對40年前的日子也記憶深刻:“我上小學的時候,那幾年的天旱水澇,玉米窩窩都吃不上。上中學時家裏給帶的幹糧都是地裏的野菜做成的窩窩,每一口都難以下咽,只能用水衝下去。”

  農村聯産承包責任制後,納林採當村的情況稍有好轉,村民種的糧食有了盈余,創辦奶牛場和個體養殖場,修築第一條通村油路,解決了村裏的照明、吃水、灌溉等問題。經過數十年的堅持,納林採當村當年的萬畝黃沙也終于變成了綠洲。

  但因為經濟基礎薄弱和勞動力流失,納林採當村成了神木市中雞鎮唯一的貧困村。為了改變納林採當的面貌,神木市政府幫助納林採當村制定了發展方案,硬化道路、流轉土地,並引進恒源集團農豐農業公司和長青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在村裏建設種養殖基地,解決了村裏36戶67人的就業問題。

  隨著納林採當村基礎框架逐漸完善,方建崗對村子發展有了更多底氣和想法。“我們現在肯定不能光滿足于吃飽飯,也不能光等著政府把啥事都給你做好。我們現在要過好日子,奔著小康去。”他豪情地説,“荒沙地裏都能安家,納林採當人還有什麼實現不了的?”

  57歲的方建崗曾在外經商多年,2011年他回到村裏,當選為這個1620人村莊的黨支部書記。走馬上任的方建崗帶領村民發展産業,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發展種養殖基地、建成葡萄大棚,還借助臨近“全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紅鹼淖的優勢,發展起了旅遊業。2017年納林採當村實現了脫貧,去年全村實現每人平均純收入14800元。

  走進如今的納林採當村,一片茵茵綠色環繞著一排排新建的農家小院,村頭的文化廣場不時有村民遛彎聊天,散養的驢子在草場悠閒地吃草,大棚裏的葡萄和蔬菜長勢良好,村裏引進的投資近2億元的長青生態農牧産業園也正在施工建設中……

  過去長期在外飄蕩的李旭則如今也結束了打零工的生活,回到村裏在恒源集團找到了飼養員的工作,每月工資3900元,自己還養了一些羊,一年下來收入近6萬元,輕輕松松供兩個孩子上學。“現在的生活好,已經小康水準啦。”李旭則很是感慨。

  81歲的邊琴子喜歡在村老年公寓的花壇邊坐著曬太陽。村裏將原來的小學改建為老年公寓,配備了餐廳、娛樂室、醫務室和感恩堂,並在周邊建了蔬菜大棚,為入住的30多位老人提供四季蔬菜。“老了還能趕上過好日子!在這裏吃得好,住得好,家裏都很放心。”

  在文化廣場的百年老樹下,方建崗説:“這棵樹成長的百年間,納林採當從無到有,從窮變富,從昔日的‘逃荒村’變成如今的小康村。我們要把這棵古樹保護起來,讓它繼續見證納林採當越來越好的未來!”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萌萌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天空之眼瞰呼倫貝爾
天空之眼瞰呼倫貝爾
高山“微小學”的開學第一天
高山“微小學”的開學第一天
“定遠艦”沉艦遺址在威海發現
“定遠艦”沉艦遺址在威海發現
旅德大熊貓“夢夢”産下雙胞胎
旅德大熊貓“夢夢”産下雙胞胎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24959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