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雪域天路上的堅守與奉獻——走近昆侖山下養路工
2019-01-25 09:58:42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西寧1月25日電 題:雪域天路上的堅守與奉獻——走近昆侖山下養路工

  魏玉坤、王浡

  天剛濛濛亮,在昆侖山腹地楚瑪爾河車站附近,一陣陣雄渾有力的吼聲混雜著機器聲,此起彼伏。青藏鐵路格爾木工務段望昆線路養護車間副主任于本蕃和工友正趁著早晨沒有列車經過的“天窗點”,加緊作業。

  “養路工的首要任務是嚴密監測溫度、濕度及其他氣象因素變化對凍土路段的影響,發現鋼軌不平整的路段,要及時搶修。”頂著8級狂風,于本蕃嚅動著烏黑發紫的嘴唇,喘著粗氣説。

  冬天,列車駛過時會擠壓凍土路段,鋼軌很容易變得不平整。為讓列車平穩運作,于本蕃和同事先用弦繩測量鋼軌兩側高差,接著用扳手撬開固定鋼軌的螺絲,再用重達50斤的起道器將鋼軌連帶枕木抬起,在下面來回放置凍害墊板,直到鋼軌平整。

  青藏鐵路格爾木工務段望昆線路養護車間副主任于本蕃(前)跪在鐵路上對已完成檢修的鐵軌進行復檢(1月11日攝)。 新華社發(王浡 攝)

  “別看我們用的工具笨重,可幹的是精細活,軌距誤差要以毫米計。”每走50米,于本蕃就要彎下身子,趴在零下20攝氏度的鋼軌上檢查軌道。沒過多久,于本蕃的帽子上、睫毛上都挂了霜,説起話來牙齒打戰。

  這裏地處昆侖山腳下,與玉珠峰相望,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空氣中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區的45%,年平均氣溫在零下5攝氏度,6級以上的大風要刮半年。當地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四季穿棉襖”。

  于本蕃説,2006年剛上山時,他和同事曾試著用臉盆種過蔬菜和綠植,但都活不到三天。

  青藏鐵路格爾木工務段望昆線路養護車間副主任于本蕃(右)和工友一起檢查軌道平順度(1月11日攝)。 新華社發(王浡 攝)

  由于長年在高寒地區生活,很多人臉色發黃,指甲發青,嘴唇發紫,患有關節炎、肺動脈高壓等高原病,但他們只要上線作業,就有使不完的力。風大,溝通全靠吼,一天下來,多半人嗓子啞了;太冷,手指凍僵了,就反覆搓,有的甚至把手套都挫裂了,手心裏都磨出了血……他們説:“艱苦不怕吃苦”。

  有一次,昆侖山車站附近突降暴雪,鋼軌被積雪掩埋,車間全體人員連夜搶修,連續三天駐守現場,夜間氣溫低至零下10攝氏度,只能在車裏抱著取暖;2017年元旦當晚,車間接到應急搶險任務,此時菜剛上桌,大夥兒還沒動筷子,就匆忙趕往現場,回來時已近晚上10點,沒吃幾口就去睡了。

  養路工作靠體力,也靠腦力,尤其在處理突發情況時,要快速判斷險情,迅速搶修。為此,于本蕃在車間成立了多個攻關小組。

  “無論多累,每晚準時開會,討論今天在作業中出現的難題,攻關小組再研究總結。”車間養路工曹智義説,越是艱苦,越是要創新,如今攻關小組已完成高海拔地區線路“小坑”整修等多項成果。

  青藏鐵路格爾木工務段望昆線路養護車間副主任于本蕃(前)和工友進行凍害墊板的鋪設作業(1月11日攝)。新華社發(王浡 攝)

  這群“拼命三郎”回到宿舍後,也會互相調侃、打鬧,但只要聊起家人,每個人的眼角都會不自覺地泛起淚光。

  今年春節,于本蕃值班,這是他在山上度過的第8個春節。他説,希望除夕之夜不會遇到極端天氣,“能跟工友們好好吃一頓年夜飯,完整看次春晚”。

  記者問他,拼了命在這兒堅守,值得嗎?他慢吞吞地説:“沒有值不值得,這裏需要有人守護”。問及其他人,也是這句話。在這個被稱為“生命禁區”的地方,這群平均年齡35歲的漢子,堅守了13年。

  臨近深夜12點,總有一輛從拉薩駛來的客車在經過望昆車站時會發出長鳴。于本蕃説,這鳴聲已經成了他們的安眠曲,“聽到這聲音,就能好好睡了”。

  “格拉段的路很艱險,但駐守格拉段上的人很保險。”一位長年奔波在青藏線上的火車司機告訴記者。在這段全線海拔最高、自然條件最差、災害最多的凍土線路上,有像于本蕃這樣的一群人在默默守護,很讓人放心。

+1
【糾錯】 責任編輯: 聶晨靜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北京:年味漸濃
北京:年味漸濃
翰墨書香度寒假
翰墨書香度寒假
查幹湖冬捕技藝在呼和浩特上演
查幹湖冬捕技藝在呼和浩特上演
大棚暖意迎新年
大棚暖意迎新年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511240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