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2018年,這些領域成了消費維權“老大難”
2019-01-14 07:39:17 來源: 工人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個人資訊保護缺失、大數據殺熟普遍、共用出行押金難退、網購平臺售假治理難、移動支付安全漏洞……近日,中國消費者協會、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聯合發布的《2018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顯示,去年消費維權仍然面臨多重挑戰,與上年的榜單相比,互聯網+領域依然問題多多。

  個人資訊保護有待加強

  2018年,消費者個人資訊泄露成為網絡安全領域的關鍵詞,網絡時代的個人資訊保護問題受到廣泛關注。6月份圓通被曝10億條快遞個人資訊被挂到外網上公開售賣。8月底華住酒店被曝集團數據泄露,事件涉及1.3億個人資訊與5億開房數據。

  盡管過度收集行為已經侵犯了用戶的隱私,資訊泄露更是給用戶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但是相關法律規定過于籠統缺乏可操作性,責任主體違法成本過低,給消費者帶來了更大的個人資訊泄露風險。要真正保護好“大數據時代”的個人隱私,需要完善法律、法規和強化監管,給互聯網企業收集用戶資訊等行為戴上“緊箍咒”。

  不過,去年9月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公布,旨在強化企業主體責任、解決相關問題的《個人資訊保護法》與《數據安全法》被列入第一類項目,有望使個人資訊保護早日進入法制化軌道。

  大數據殺熟普遍

  去年3月,“大數據殺熟”一詞開始進入大眾視野。事件起因于一名網友曬出自己的親身經歷,表示其長期在某網站預訂價格在380~400元之間的酒店房間,可實際使用朋友賬號查詢就會發現同一房間顯示為300元左右。事件網上發酵之後,許多人都紛紛曬出類似經歷的證據。此後,媒體報道稱,一些知名互聯網平臺提供的打車、線上票務、酒店預訂等服務,均存在大數據殺熟問題。

  輿論認為,這種“殺熟”的銷售方式不僅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公平交易權和隱私權等正當權益,也嚴重背離了市場經濟的公平誠信原則。

  對此,中消協指出,在互聯網時代,數據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商業資本,利用得當可以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但是,技術中立並不代表對技術的使用是無害的,技術使用不得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以大數據殺熟為例,大數據的加工與使用需要相關機構、法律法規、技術倫理等多方面的約束與監管。不過,今年正式實施的《電子商務法》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明確約束。

  共用出行押金難退

  2018年,共用汽車Togo途歌、共用電單車享騎、共用單車ofo先後爆出挪用押金、企業倒閉、退款難等問題。其中,押金難退再度成為共用經濟的投訴熱點。

  去年12月初,中消協公布的《2018電商行業消費數據報告》指出,共用經濟的投訴量在2018年呈現上升趨勢,主要集中在共用出行領域。其中,共用單車投訴量佔比最多,達67.5%。在共用單車投訴中,問題最多的是“退押金難”,佔比高達71.8%。

  輿論認為,共用經濟作為一種創新經濟模式,創業者試錯、資本市場博弈不可避免,但不能讓消費者成為最終的受害方與買單方。無論出于什麼原因,挪用用戶押金都不應該。因此,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市場監管力度,從制度層面對押金的保管和使用進行管控,勢在必行。

  網購平臺售假治理難

  網購平臺的假貨問題向來是消費維權的輿情熱點。回顧2018年,主打低價的拼多多借力微信社交分發渠道,主攻“五環外”下沉市場,完成赴美上市,實現跨越式發展。但是,在拼多多快速發展的背後,各類“物美價廉”的高倣商品或傍名牌産品也引發輿論關注。2018年,淘寶、天貓、京東等眾多網購平臺也被曝存在售假、真假貨混賣等問題,網購環境仍待改善。

  輿論認為,電商平臺給消費者帶來更優惠的産品和更便利的服務,這值得肯定。但是,摒棄假貨、誠信經營,是電商平臺的責任與義務,也是商業行為的底線。

  中消協有關人士指出,安全和品質是網絡交易的底線要求,平臺經營者應當切實履行法定義務和責任,採取有效措施,杜絕假冒偽劣商品。(記者 楊召奎)

+1
【糾錯】 責任編輯: 程瑤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通訊:南極冰蓋之巔深冰芯房探秘
通訊:南極冰蓋之巔深冰芯房探秘
湖南張家界:銀飾品俏銷年節市場
湖南張家界:銀飾品俏銷年節市場
京張高鐵官廳水庫特大橋鋪軌
京張高鐵官廳水庫特大橋鋪軌
臘八粥飄香
臘八粥飄香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10691123984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