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博士畢業必發“C刊”論文遭質疑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滋生潛規則
2017-12-28 07:40:32 來源: 科技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今日關注

  “現在不僅是拼爹拼媽,還要拼導師、拼學校。發兩篇C刊論文(的要求)都快把博士生和導師逼瘋了。”前段時間,華中師范大學教授范軍在公開場合建議,取消博士生畢業必須發表兩篇C刊論文的硬性要求。

  這番話惹得爭議四起。有人覺得説到心坎上,也有人直言,如果發不出論文,還讀什麼博士?

  實際上,對很多文科博士來説,C刊確實成了畢業的一道檻。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容量實在有限。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鄒建軍直言,這種規定,是讓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C刊,僧多粥少

  “C刊”是學術圈內約定俗成的説法,它的全稱為南京大學核心期刊(CSSCI)。每年,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都會公布期刊目錄,在目錄內的,就是C刊。

  在很多大學,博士生特別是文科博士生拿到學位的前提條件,是發表至少兩篇C刊論文。

  “所謂的C刊總共只有750種左右,加上所謂的擴展版與集刊,也不過1000種。”鄒建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如果每種刊物都是雙月刊,每期刊發25篇文章,一年下來也只能發表15萬篇論文。除了博士研究生,各高校對于副高以上職稱也都有論文發表要求。“如果要求所有博士研究生都要發表所謂的C刊,那麼就算是在現有數量上增加5倍C刊,也不夠。”

  發不出來,怎麼辦?

  理工科學生還能在國外發表論文,找條“陽關道”,但對很多人文專業學生來説,要在國外找到合適投稿的期刊幾乎不可能。“很多時候只能靠導師。”中部某高校一名博士生説,很多C刊壓根不接受博士生單獨署名的論文,因為教授們的論文都發不過來。所以,跟著導師發,或靠導師和期刊主編的人情關係在C刊中蹭一個位置發,是通行做法。

  供需嚴重不平衡,使得發文章要版面費成了一種潛規則。鄒建軍就不止一次聽説,有的C刊,收4萬多元才能安排一篇,且一年後才能發出來。“期刊是國家出資,博士生也沒有項目經費,本身就不該交版面費。”鄒建軍説,“大量博士生發C刊需要經費,是學校的不良政策逼出來的。”

  鄒建軍強調,要求博士研究生發表C刊論文,這種規定沒有根據,不符合實際,從多年實踐來看,也沒有成效。

  一刀切的背後是單一化評價體係

  “重點難道不應該放在博士學位論文上嗎?”美國西北大學人文社科博士周佳(化名)覺得,人文社科在乎的是厚積薄發,需要博士生具有廣闊視野,有能力建構一個宏大體係,這意味著博士生必須啃大部頭,靜下心來沉淀,用數年時間慢慢熬出一部作品——學位論文。

  而對安徽師范大學文藝學博士生余一力來説,“沉淀”是一種奢侈。在論文發表壓力下,他要在博士第一年完成期刊論文,在第二年完成投稿工作。“本來想好好讀讀康得和黑格爾,但真的沒有時間。”

  鄒建軍説,對于博士生的水準,最科學的評價標準就是同行專家評議,也就是所謂的論文匿名審稿和答辯委員會專家的評議。“C刊只是南京大學開發的一個數據庫,它和學者的學術水準沒有直接關係,有時甚至沒有任何關係。”

  其實,把C刊論文作為博士畢業的硬指標,是各高校自行定的規矩。不過,整套要求的背後,是延續多年的“數論文”評價體係。

  鄒建軍指出,高校把規矩定死就省事;而且,高校也有私心——學生發表論文數量多了,就能增加學校的“學術GDP”,以在各種評比中佔據優勢。

  對學生,也有現實作用,否則找工作會被用人單位嫌棄。

  但周佳沒有這個擔心。在他所在的學院,甚至不同研究領域的老師都有不同的評價標準。“我導師今年都68歲了,一共才發表過30篇論文。”但這位導師是其研究領域公認的“大牛”。

  “我讚成對博士生有要求,但不要唯C刊論。”余一力打了個比方,“比如一位翻譯學博士生,在讀博期間只翻譯了一部黑格爾著作。你説他水準高不高?當然高!但他能不能畢業?那必然是不能的。”余一力建議,完成基金、撰寫專著,應該都作為博士能否畢業的評價標準,“眼睛不能只盯著C刊”。(記者 張蓋倫)

+1
【糾錯】 責任編輯: 薛濤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雲南迪慶:冬季觀鳥引客來
雲南迪慶:冬季觀鳥引客來
中國軍隊2017:打造實戰化訓練“升級版”
中國軍隊2017:打造實戰化訓練“升級版”
年終報道:2017身邊的感動
年終報道:2017身邊的感動
加拿大多倫多遭遇強降雪
加拿大多倫多遭遇強降雪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301122176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