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報記者 畢笑天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博物館海軍英雄廣場上的“亮劍深藍”主題雕塑。
仲秋時節,天藍雲白。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博物館前人頭攢動,游客在入口處排起了長隊。近期,正值北部戰區海軍在青島組織艦艇開放日活動,參觀完西寧艦、蕪湖艦等現役軍艦,人們紛紛選擇來到海軍博物館,重溫人民海軍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不凡歷程。
啟航·破浪
跟着熙熙攘攘的游客走進第一展廳,映入眼簾的第一件文物,是毛澤東同志視察海軍艦艇部隊時的題詞:“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
伴隨着講解員的解説,新中國成立前後的那段歷史呈現在人們眼前:1949年,中共中央討論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目前形勢和黨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務》並形成決議,決議指出:“應當組成一支保衛沿海沿江的海軍。”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海軍部隊——華東軍區海軍在江蘇泰州白馬廟成立。自此,人民海軍正式啟航。
靠泊在海軍博物館碼頭1號泊位的長江艦。
“當時的人民海軍艦艇中,長江艦和鞍山艦是主力艦艇。長江艦是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海軍起義的一艘炮艦,鞍山艦則是我國以貸款方式向蘇聯購買的。”講到這裡,講解員的神情凝重,“海軍裝備較少,但海上安全形勢複雜嚴峻,可以想見人民海軍的起步是何等的艱難。”
墻上的一幅照片吸引了不少游客駐足,這是解放號炮艇的照片。解放號炮艇是排水量28噸、吃水0.6米的小型炮艇,僅配備有1門20毫米口徑的艦炮和2挺12.7毫米口徑機槍。
1950年,國民黨海軍仍盤踞在萬山群島,妄圖封鎖海口。一次海戰中,人民海軍官兵駕駛解放號炮艇深入敵陣,頂着敵方多艘護衛艦的炮火,堅持戰鬥,重創敵太和號護衛艦,開創了人民海軍近戰夜戰的先例。
閱讀完相關資料,一名游客脫口而出:“炮艇雖小,氣勢卻大。”
細心的游客們注意到,該艘炮艇兩舷上分佈着數十個炮彈彈孔。每一個彈孔仿佛都在訴説着當時戰況的激烈,也在催促着海軍建設者們“快些,再快些”。
一盞老式檯燈,曾點亮一個個不眠之夜;一份多次修改的設計圖,記錄着科研攻關中的精益求精;一枚陳舊但難掩光芒的獎章,見證着一名老兵在武器試驗危險時刻的挺身而出……
“快看!這兒有一隻手錶。”隨着一聲清脆的童聲響起,一群小學生圍在一個展櫃旁。展櫃中,陳列着“長征一號”核潛艇研製者黃旭華戴過的手錶。
墻上的介紹文字讓人們了解那段歷史。當時,我國開始自行研製核潛艇。面對缺錢、缺資料、缺技術的困境,黃旭華和同事從美國的核潛艇兒童玩具上找思路,曆盡千辛萬苦研製出我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
依靠這種拼搏奮鬥精神,我國的海軍裝備實現了一次次迭代。如今,長江艦和鞍山艦已光榮退役,停泊在艦艇展示區。原長江艦的老兵譚湘東,參觀現役軍艦後,又登上自己戰鬥過的炮艦,感慨萬千:“以前根本想不到,我們的海軍裝備會發展成現在這樣。”
隨着參觀的深入,更多的歷史“老照片”呈現在記者面前:南沙守礁官兵面對高溫、高濕、高鹽、多颱風的環境,住着高腳屋,卻始終信守“人在礁在國旗在”的錚錚誓言;首批36名核潛艇試航員,隱姓埋名多年,經歷了一次次生死考驗……
“條件如此艱苦,卻立下不朽功勳!”一名游客慨嘆,“唯有心中有信仰、有熱愛,才能跨過一道道貌似不可逾越的天塹鴻溝!”
不只是這名游客發出由衷的感慨。在海軍博物館的留言簿上,游客們紛紛寫下體會和感受。其中有一句話讓記者印象深刻:“在這裡,我讀懂了一種精神,明白了一個民族向海圖強的意義。”
忠誠·血性
在海軍博物館,陳列着一件與陸軍戰史緊密相關的展品——一截彈痕纍纍的枯樹枝。這截枯樹枝長度僅85厘米,卻嵌着35塊彈片。
“枯樹枝來自上甘嶺戰役的戰場,是20世紀60年代朝鮮訪華代表團贈送的。”講解員告訴大家:“忠誠與血性,是中國軍人血脈裏的基因。這截枯樹枝之所以陳列在博物館的顯著位置,是因為它體現着中國軍人這一共同的品質。”
在海軍博物館,還有很多展品及其背後的故事,都在印證着這一事實。
不遠處的一個展櫃裏,擺放着一件特殊的展品——從“鋼鐵戰士”麥賢得腦顱中取出的彈片。
這塊長、寬約1.5厘米的彈片,手術中取出後,被“請”進了海軍博物館。
“麥賢得是海軍官兵忠誠與血性的代表。”陪同採訪的一名海軍軍官對記者説,“這塊彈片就是證明。”
細讀相關資料,記者對“八六海戰”有了更多了解。1965年的這場戰鬥中,年僅19歲的輪機兵麥賢得被彈片擊中右前額,頓時昏了過去。麥賢得甦醒過來時,戰鬥還在繼續。經過簡單包紮,他不顧頭部還在流血,忍着劇痛堅守戰位3個多小時,直到戰鬥勝利。
在另一個展櫃裏,一面靜靜陳列的獎旗,見證着新時代海軍官兵的忠勇本色、戰鬥血性。
2014年,海軍372潛艇在執行一次重大任務中突遇“掉深”重大險情。生死關頭,全艇官兵眾志成城,憑藉過硬的軍事素質與頑強的戰鬥作風,成功處置重大險情。後來,該艇被中央軍委授予“踐行強軍目標模範艇”榮譽稱號,該艇官兵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
講解員為學生現場講解。
講解員宋雙婧無數次講過這些故事,每次講述,她都有收穫:“這是游客與革命先輩思想交融的過程,也是作為講解員的我和游客産生心理共鳴的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她見到過忽然安靜下來的孩子們若有所思的樣子,見到過青年官兵眼神裏流露出的崇敬,見到過老人們潸然淚下……每每此時,她的一個想法就更加強烈:人民海軍一路走來,變化的是裝備和技術,不變的是骨子裏的忠誠與血性。
“這就是這些裝備和展品陳列在博物館裏的意義。”陪同記者一起採訪的海軍人員對記者説,“這種精神的感召可以穿過歲月的長河,讓更多的人以昂揚的姿態繼續奮鬥。”
站在一個碩大的水雷前,海軍某掃雷艦戰士宗義聽着講解員的介紹:1950年,人民海軍第一支掃雷艦大隊官兵冒着生命危險,先後在雷區掃出2枚日制93式錨雷。
“身為一名海軍戰士,我一直想來海軍博物館看一看。”趁這次休假機會,宗義完成了自己的心願。站在體形巨大的錨雷旁邊,他心生感慨:“以前掃雷,沒有先進的裝備,革命先輩們硬是憑着一腔熱血完成了一次次任務。今天,我們有專業的掃雷艦艇,艦上裝備完善先進。面對新的海上作戰環境,我們一定會像先輩那樣出色完成任務。”
利用休假時間,海軍航空兵某部的一名年輕飛行員專程趕到這裡參觀。穿行在這條深邃的歷史長廊,他不僅找到了我國海軍航空兵成立以來的全部主戰機型,更觸摸到了海軍航空兵發展的生動歷程,重溫了一場場捍衛祖國海天的生死較量。
“海空衛士”王偉的遺物、“海空雄鷹團”的榮譽錦旗……與之對望,這位年輕的飛行員心中熱血澎湃。“今天,接力棒已經握在我們手中,浩瀚海天正在等待着我們的出征。”
4月23日,海軍博物館舉行了一場致敬人民海軍英雄的儀式。水兵笛響起,在場全體人員,包括8名來自不同時期不同崗位的海軍英模代表,一起行舉手禮,向人民海軍英雄致敬。
“逐夢大洋壯國威,踏破波濤唱大風……”誦讀獻詞的聲音,回蕩在海軍博物館上空。這是新時代海軍官兵對先輩們的深情告慰。
自主·自豪
在海軍博物館戶外裝備展區,隨着志願者張衍傑的講述,面對整齊陳列的裝備,游客們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視角。
海上艦艇展示區裏,長江艦、鞍山艦、“長征一號”核潛艇駐泊於碧波之中,無聲述説着不平凡的過往。
航空裝備展示區中,初教-5、殲-5、青-6等飛機依次排列,承載着海軍航空兵建設初期的歷史。
陸戰裝備展示區內,T-34坦克、ZTD-05式兩棲裝甲突擊車、63A式兩棲坦克靜靜佇立,其背後是我國裝甲車輛艱辛的發展過程。
張衍傑是土生土長的青島人。從海軍航空兵某部退役後,他便來到海軍博物館擔任志願者講解員。“當時也沒多想,就想著把海軍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在講解的過程中,張衍傑越來越感到,“在這裡當志願者,成就感滿滿。”
如今,張衍傑對海軍博物館的很多展品如數家珍。當記者問起他這麼多年來感受最深的是哪件事時,他脫口而出:“游客們一聽到‘自主研製’這個詞,眼睛裏立即就有了光。”
“濟南艦是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艘導彈驅逐艦;鷹潭艦是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艘防空導彈護衛艦;‘巨浪一號’導彈是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代潛射戰略導彈……”張衍傑告訴記者,“游客愛聽,我也愛講。可以説,在這裡,‘自主研製’是一個充滿力量的高頻詞。”
走進博物館,被文物背後的故事所感染,以更大熱情關心支持國防……張衍傑的經歷,如今也是更多游客的真切感受。
在博物館的後廣場上,游客們拿出手機,紛紛與“巨浪一號”導彈等裝備合影留念。這既是發自內心的激動,也是一種致敬,向裝備的研製者、使用者由衷致敬。
在海軍博物館眾多展陳中,有一件展品體積不大,卻受到眾多游客的關注。它是從殲-15艦載戰鬥機上拆解下來的一個尾鉤。尾鉤黑白相間,鉤頭原來是亮麗的橘色,但長期訓練使用與時間的流逝使其彎鉤處消減了原有的色彩。
同行的一名海軍人員介紹,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海軍航空兵在艦載機方面都是空白。艦載機要上航母並準確安全地降落在着艦區,用尾鉤鉤住阻攔索是關鍵一環。
人們很難知道,為完成艦載機在航母上安全起降,研製人員與海軍官兵付出了多少心血與汗水。2012年11月23日,“英雄試飛員”戴明盟操縱我國自主研製的殲-15艦載戰鬥機,在航母上成功實施了阻攔着艦和滑躍起飛,用“驚天一落”開啟了人民海軍航母事業的新時代。
海軍博物館的一些展陳,讓游客感受到這種付出的巨大。飛行員張超用過的彈射座椅、飛行員曹先建受傷後打的6顆鋼釘,如今就陳列在海軍博物館內,講述着他們的奉獻與榮光。
博物館的“航母style”體驗互動區吸引了不少青少年。在工作人員幫助下,孩子們右腿前屈,右臂伸出,右手食指和中指並攏向前,擺出艦載機起飛助理的經典姿勢。隨後,屏幕上就會有一架戰鬥機從航母甲板上騰空起飛。現場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説:“不要小看孩子們的這個舉動,他們放飛的也許就是心繫海天的夢想。”
海軍航空兵某團幹部劉國智藉&參加艦艇開放日時機,和戰友們一起來到海軍博物館。
這些天,劉國智的微信朋友圈被一則短視頻刷屏:殲-15T、殲-35和空警-600這3型艦載機在福建艦上完成首次彈射起飛和着艦訓練。
“這標誌着我國自主研製武器裝備達到了新高度。”劉國智説,“生在這個時代,能夠和中國航母事業的發展同頻共振,我們何其榮幸。我們會用好手中裝備,練好本領,戰則必勝,不辱使命。”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在海軍博物館的前廣場上,陽光照耀下的“亮劍深藍”主題雕塑在藍天白雲襯托下格外醒目,雕塑整體如同起錨待發的戰艦,一把利劍如桅桿直插雲霄。
同一個廣場上,游客沐浴在和平寧靜的陽光裏,回蕩着歡聲笑語。
眼前的幸福安寧,正是人民海軍劈波斬浪的意義所在。
(採訪得到朱慧娟、付康、趙政大力支持)
海天間的藍色交響
■解放軍報記者 畢笑天
黃海的波濤沖刷着海岸上的礁石,千百年來從未停歇。
海風掠過劉公島上的東泓炮&遺址,拂過青島港鱗次櫛比的現代化戰艦,一路向南,吹向福建艦所在海域。
過去與現在,歷史與現實,在海天之間奏響一曲雄渾的藍色交響。
人們不會忘記,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海軍在江蘇泰州白馬廟宣告成立。當時,人民海軍的全部家當不過是幾艘起義的國民黨軍艦和幾十條木船。
人們也不會忘記,1950年3月17日,首任海軍司令員肖勁光視察劉公島時,乘坐的是小漁船。當時漁民不解地問:“海軍司令還要坐漁船?”肖勁光沉默良久,拍着船舷説:“總有一天,我們會有自己的大艦。”
那時的中國海岸線上,列強的軍艦仍然耀武揚威。人民海軍只能用有限的海上力量來保衛沿海沿江。
1965年,面對國民黨海軍的一艘獵潛艇和一艘護航炮艦,人民海軍東海艦隊第二突擊群588艇勇敢出擊、以小擊大,在擊沉敵護航炮艦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後被國防部授予“海上猛虎艇”榮譽稱號。
今昔對比,感慨萬千。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博物館室外展區的棧橋上,第一代濟南艦吸引了一群青少年的目光。這艘戰艦上的雷達、艦炮,曾讓所在艦隊官兵引以為傲。如今,這艘昔日的“裝備試驗先鋒”已經退役,靜靜地停泊在艦艇展示區裏。
在青島的一處軍港裏,參加北部戰區海軍艦艇開放日活動的導彈驅逐艦西寧艦正敞開懷抱,迎接人們前來參觀。
迭代,體現着發展的速度;開放,彰顯着實力的自信。
經過70多年風雨歷程,如今的人民海軍,已發展為“深藍艦隊”。前輩們的殷切期待,設計人員的殫精竭慮,一線官兵的演訓實踐……一代代人的接力付出,讓昔日的夢想成為現實。
當3型艦載機在福建艦上完成彈射起飛和着艦訓練,殲-15T的凌厲破空、空警-600的沉穩盤旋、殲-35的靈動翻飛,都在證明一個現實——人民海軍擁有了更加完整的現代化遠洋作戰裝備體系。
這是人民海軍歷史上值得銘記的時刻——當福建艦上3型艦載機彈射升空時,它們不僅僅是用尾焰照亮了海面,也昭示着人民海軍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堅定信念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