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是中共中央為推動抗日救國民族運動,牽制和分散國民黨軍,減輕敵人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壓力,決定以紅軍第七軍團組成的先遣隊。先遣隊輾轉至閩浙皖贛邊區時,與方志敏領導的紅十軍會合,組成紅軍第十軍團。1935年1月底,紅十軍團損失嚴重。先遣隊先頭部隊在粟裕、劉英率領下,整編為紅軍挺進師,轉戰閩浙贛邊蘇區,餘部就地分散開展遊擊戰爭。全民族抗戰爆發後,全部改編為新四軍,奔赴抗日前線。


1934年7月,為宣傳和推動抗日救亡運動,中共中央決定由紅七軍團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經福建到浙皖贛邊進行遊擊活動,宣傳抗日救亡運動。

7月7日,北上抗日先遣隊從瑞金出發,主力經石城、長汀、連城,向永安進發;一部從長汀繞道寧化、清流向永安集結,開始執行北上任務。隨即,中革軍委命令紅九軍團入閩護送北上抗日先遣隊過閩江。

7月15日,北上抗日先遣隊與護送的紅九軍團先頭部隊在福建永安小陶集結會師。同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福建永安小陶因此成為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的發布地,紅軍北上抗日的亮劍之地,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最早的出發地。

1934年11月4日,根據中革軍委的指示,紅七軍團與閩浙贛蘇區紅十軍合編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團,劉疇西任軍團長,樂少華任政治委員。紅七軍團改編為第19師,尋淮洲任師長,聶洪鈞任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王如癡任參謀長。紅十軍主力改編為第20師,劉疇西兼師長,樂少華兼政治委員。中革軍委還決定: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方志敏兼任閩浙贛軍區司令員,曾洪易任中共閩浙贛省委書記兼閩浙贛軍區政治委員,粟裕任閩浙贛軍區參謀長,劉英任閩浙贛軍區政治部主任。紅十軍團約1萬人,繼續擔負抗日先遣隊的任務。

北上抗日先遣隊橫跨閩、浙、贛、皖四省幾十個縣,堪稱紅軍北上抗日先鋒,積極推動了抗日民族運動的發展。

1934年12月,北上抗日先遣隊在安徽的譚家橋遭到國民黨軍補充一旅攻擊,被迫突圍轉移。1935年1月,在懷玉山的戰鬥中,北上抗日先遣隊大部分將士壯烈犧牲。參謀長粟裕帶領一些輕傷病員和軍團機關工作人員突破包圍圈轉移到達閩浙贛蘇區。紅十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方志敏和軍團長兼20師師長劉疇西負傷被俘,19師師長尋淮洲戰死沙場。北上抗日先遣隊壯志未酬,但其“血戰東南半壁紅”,把共産黨人的抗日主張,把有血性的中國人的精神傳到了大江南北,包括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威震四方。
北上抗日先遣隊的作戰行動是萬里長征的第一縷紅飄帶,是紅軍主力部隊長征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有力配合了中央主力紅軍的戰略轉移,極大推動了群眾性抗日救亡運動發展,在中國工農紅軍戰爭史上留下了輝煌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