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網軍”建設加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08 17:24:30
來源:中國青年報

美國“網軍”建設加速

字體:

  8月1日,我外交部發言人在回答“美國政府以德國、韓國、新加坡、荷蘭等為跳板對中國實施網絡攻擊”有關提問時&&,“這是美國政府對中國實施惡意網絡攻擊的最新證據,再次表明美國是中國面臨的頭號網絡威脅”。在特朗普上個總統任期內,下令將網絡司令部從美國戰略司令部的下屬司令部中獨立出來。此次特朗普二次入主白宮伊始,就任命了多名力主美國實施進攻性網絡戰略的相關官員,加大網絡司令部的資源投入,這標誌着美國“網軍”建設明顯加速。

  一

  電子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和系統都來自美國,並且都緣於軍事目的。網絡戰成為軍事對抗的一個全新領域,也始於美國。1998年,在美軍參聯會發布的第一版《聯合信息作戰條令》中,將“計算機網絡攻擊”界定為:干擾、阻止、削弱或破壞計算機以及計算機網絡上的信息流,或破壞計算機和計算機網絡本身的作戰行動。在這個條令的2006年版中,將“計算機網絡戰”定性為“信息作戰”的“核心能力”,包括“計算機網絡攻擊、計算機網絡防禦和計算機網絡利用”。

  2009年奧巴馬政府上任,不僅發布了一系列國家和國防部級的網絡戰戰略,而且在美國戰略司令部內建立了網絡戰司令部。至2017年第一屆特朗普政府上任,宣布將網絡戰司令部從戰略司令部的下屬司令部獨立出來,成為一級聯合作戰司令部。但迄今為止,美軍“網軍”的建設效果並不顯著。

  一是頂層機構並不健全。按照特朗普將網絡司令部升級為一級聯合作戰司令部的本意,它必須圍繞施行美國的網絡戰略,全面統籌和履行美軍網絡態勢感知、指揮控制與網絡攻防等職責。但可能與特朗普的第一屆總統任期和軍方之間的關係不睦有關,軍方對於特朗普升級網絡司令部的指令推進並不積極,網絡司令部沒有得到與其他一級聯合作戰司令部的同等待遇,其司令也一直由國土安全部司令兼任,這樣的體制與網絡司令部升級前的狀況相差無幾。

  二是軍種網絡司令部職能混雜。在美軍網絡司令部成立之後,各軍種相繼成立了各自的網絡司令部。陸軍網絡司令部作為陸軍的網絡作戰指揮中心,負責整合網絡空間、電磁作戰和信息作戰能力,其構成包含多個軍事情報旅、網絡戰營等單位;海軍網絡司令部整合了原艦隊網絡司令部、氣象與海洋司令部等部門的職能,形成多維度網絡防禦體系。很顯然,這僅僅是對原有部門和職能的重新整合,新意不多。

  空軍網絡司令部的職能相對集中、專業一些,主要負責網絡防禦與進攻作戰,其作戰能力也更加突出。針對伊朗核設施的“震網”病毒攻擊,以及俄烏衝突期間支援烏克蘭對俄羅斯的網絡攻擊,均由空軍網絡司令部主導實施。

  三是作戰力量條塊分割。在美軍網絡司令部成立之後,各軍種成立了各自的網絡戰任務部隊。至2018年,美軍各軍種網絡戰任務部隊總計達133支,其中陸軍41支,海軍40支,空軍39支,海軍陸戰隊13支。2022年,美國國防部計劃增加網絡任務部隊14支,其中陸軍增加5支,空軍增加5支,海軍增加4支。當時的計劃是在2022財年至2026財年完成增建。但從目前進展來看,這個計劃無法如期完成。

  與此同時,美軍各軍種的這些網絡戰任務部隊,大多由原有作戰力量增加和擴充職能改建而來。儘管在原有部隊基礎上改建組成新的任務部隊,是世界各國新建制部隊建設的通例,但網絡司令部作為新的一級聯合作戰司令部,如果下屬任務部隊多數都這樣組建,不能不給人以“換湯不換藥”之感。

  二

  軍種是按主要作戰領域和主戰兵種對軍隊構成進行的基本劃分,例如,按照作戰空間劃分的軍種主要有陸、海、空、太空軍等。與陸、海、空、天物理空間相比,網絡空間是融入物理空間的虛擬空間,正因為其與陸、海、空、天物理空間不同,“網軍”作為一個獨立軍種一直沒有獲得美軍的普遍認同。

  今年6月20日,美國著名智庫民主防務基金會發布《美國防部深知其網絡部隊模式已然失效,以下是解決之道》的報告,指出美軍“網軍”建設上存在人員來自抽調、訓練標準不一、人才流失嚴重等重大問題,“建立獨立的‘網軍’已經刻不容緩”。

  這個智庫的報告提出,美軍“網軍”應聚焦生成3種核心能力:負責組建執行國家級網絡防禦任務部隊;組織、訓練和裝備專業化進攻性網絡作戰力量,實現在網絡空間內及跨域的力量投送;發展網絡軍事情報能力,重點獲取網絡領域的基礎性情報。

  事實上,作為美國建立“網軍”的主要推動者,特朗普第二次入主白宮以來,已經在多個方面加速推進“網軍”的建設。

  一是任命激進官員。政策確定之後,落實靠行動。特朗普此次上任以來,已經任命多名主張網絡進攻的激進網絡官員。例如,特朗普任命的國家安全顧問沃爾茲,就極力主張美國改變多年來偏重防禦的網絡戰略,轉向網絡進攻。雖然沃爾茲因為泄密問題被解除國家安全顧問的職務,但他主張的網絡進攻戰略並未改弦更張。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網絡事務高級主管阿列克謝·布拉澤爾、美國網絡司令部的資深專家艾米麗·戈德曼、JD·沃克和羅伯特·布羅斯等,都極力主張美國應該採取網絡進攻政策,向對手展示具有“毀滅性”的網絡攻擊能力來重建威懾能力。

  二是加大資源投入。美國在網絡戰領域的投入逐年提高。奧巴馬政府在美軍戰略司令部內成立網絡司令部後的首個財年,網絡戰預算為1.2億美元,2015年增加至5.09億美元。至2024財年,在年度軍費8420億美元中,網絡戰總投入達到135億美元。而在剛剛由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通過的2026財年1.01萬億美元國防預算中,網絡和太空軍成為最大的贏家,預算共計399億美元,其中,網絡戰投入達到151億美元。

  三是加強實戰演練。演練是提高實戰能力的有效途徑,美國網絡司令部和各軍種網絡部隊都在利用演訓提升網絡實戰能力。2024年8月,在美國陸軍舉行的“快速反應-2024”演習中,來自第10特種作戰大隊(空降)的兩支阿爾法作戰分隊演練了“網絡入侵行動”:一支小隊利用遠程網絡侵入成功識別並控制目標建築物的無線網絡系統,進而操控監控攝像頭、門鎖等安全設施。另一支小隊通過空降方式接近並進入該建築物,完成情報收集等任務後,消除所有入侵痕跡並安全撤離。

  今年6月3日,在美國網絡司令部所在地馬裏蘭州米德堡總部舉行了“網絡衛士2025-2”網絡戰演習。該演習模擬跨責任地域測試入侵響應協議,以及網絡防禦與進攻技術,旨在保衛某港口免受網絡攻擊。

  另外,美軍還在進行針對性的網絡防禦系統和設施建設。今年7月,美國國防部授出價值2.95億美元的合同,要求在2029年3月之前完成關島防禦指揮中心的加固,包括陸基“宙斯盾”“薩德”“愛國者”及“間瞄火力防護能力”等系統的網絡防禦,以確保安德森空軍基地、關島海軍基地等重要基地設施,在高強度對抗條件下的後勤保障和軍事支援能力。

  三

  引發媒體向我外交部發言人提問的,是民間智庫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發布的相關報告。該報告揭示了美國政府以德國、韓國、新加坡、荷蘭等為跳板對中國實施網絡攻擊的相關案例,並透露出僅在2024年,境外網絡組織對中國重要單位實施的網絡攻擊事件超過600起。這一數據及相關問答,客觀反映出美國在網絡領域的惡行,以及可能産生的惡劣影響。

  一是網絡攻擊公開化。曾幾何時,美國還曾掩耳盜鈴般地扮演網絡入侵受害者的角色。2013年2月,美國網絡安全公司曼迪昂特發布報告,聲稱外國實體入侵美國重要單位網絡,渲染所謂“來自中國的網絡威脅”。然而,隨後不久曝出的“斯諾登事件”,不僅大幅揭開了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網絡攻擊來源的事實,也使美國政府是最大網絡攻擊推手的真相得以曝光。

  從此,美國在網絡攻擊方面開始變得“外向”起來,不再極力掩飾對外實施的網絡攻擊,有時甚至還有炫耀自身網絡入侵“本領”的傾向。今年6月2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當主持人瑪麗亞·巴蒂羅莫按劇本誣陷中國搞“網絡攻擊”“偷技術”時,特朗普來了一句堪稱“神來之筆”的反問:“你覺得我們沒對中國幹這些事兒嗎?”

  二是網絡戰技術智能化。在智能技術軍事應用不斷走向深入的背景下,網絡戰手段的智能化幾乎是必然的。據美國網絡司令部司令兼國土安全局司令蒂莫西·霍最近透露,將在美國網絡司令部的任務部隊中,增設人工智能任務部隊。這項工作已在2024年4月啟動,最近取得顯著進展。據蒂莫西·霍透露,網絡司令部的人工智能任務部隊將設在網絡司令部內,而非屬於某個軍種。

  網絡司令部人工智能任務部隊實際上是一個專家團隊,由洛娜·馬赫洛克少將擔任指揮官,其當前職能主要包括3個方面:一是為所有網絡戰任務部隊提供人工智能能力;二是制定推動人工智能網絡應用的政策和標準;三是應對網絡作戰中的人工智能威脅。網絡戰手段本來就非常隱秘,疊加智能技術的變幻莫測和不斷自我進化後將會如何,後果很難預料。

  三是網絡戰軍備競賽普遍化。在特朗普重回白宮並對北約的歐洲盟國提出年度軍費佔GDP的5%的要求後,今年的年度北約峰會達成共識,將年度GDP的3.5%作為年度軍費投入比例標準,1.5%作為涵蓋網絡安全在內的基礎設施、國防工業的投入。這意味着此後北約的歐洲盟國將會有大量軍費資源投入網絡安全及網絡戰等相關領域。毫無疑問,這將促使網絡軍備競賽的普遍化。

  北約早在2008年就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成立了網絡防禦卓越中心。近年來,非北約國家烏克蘭、日本、韓國也宣布加入這個中心。北約秘書長呂特認為,安全已經超越傳統戰場,網絡成為關鍵領域。今年的北約峰會決定,北約國家的國防預算全面納入網絡安全,在比利時蒙斯的北約軍事總部設立新的網絡防禦中心。峰會雖然沒有明確網絡攻擊將觸發軍事反應機制,但此舉可能産生的深遠影響也不容忽視。 (吳敏文)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