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無人機全景照片,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新華社深圳8月8日電(記者 趙瑞希)匯聚200余個高端科研項目、447家科技企業、1.5萬餘名科研人才……如今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在一系列創新制度的落地和實踐中發展欣欣向榮。
2023年8月,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兩年來,河套作為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合作&&,始終着力加強深港科技創新協同發展及規則銜接,吸引科研要素聚集,科技創新動能在這裡涌動。
河套地處香港特別行政區北部和深圳市中南部跨境接壤地帶,面積約3.89平方公里,包括3.02平方公里的深圳園區和0.87平方公里的香港園區。
兩年來,河套積極探索“科技創新國際化”新形態,重點推動構建面向科研要素跨境流動的系統性制度設計,包括國際創新人才流動、便利化科研物資通關、科研數據跨境流動、科研資金跨境使用、知識産權跨境保護與運用等關鍵政策,積累了一批成果案例,推動內地與香港及國際先進科研規則“軟聯通”。
在這裡,得益於國際廣泛使用的項目經理制,鯤雲科技“基於可重構數據流的高性能AI芯片項目”的項目經理擁有包括決定具體研究內容、團隊組建、執行方案等自主權,全面負責項目的申報、團隊組建、實施推進、資金管理及定期匯報等關鍵環節。
這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項目經理制充分賦予科研團隊項目經理自主權,盡可能減少行政干預,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有了項目經理制,我們可以根據項目進展和實際狀況,靈活調整項目計劃和執行策略,提升了項目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鯤雲科技創始人兼CEO牛昕宇説。
鯤雲科技的項目因此進展迅猛:團隊僅用3年時間便推出可重構數據流AI芯片CAISA,目前迭代後的芯片已服務上千個客戶,覆蓋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能製造等領域,助力公司入選2024年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
在制度創新的支撐下,河套的各項重點任務亮點紛呈:實施人員、車輛“白名單”通行通關模式,便利科研人員進出,通勤效率大幅提升;5家港資科研機構通過“科匯通”實現科研資金跨境匯入,破解非企業科研機構境外匯入科研資金無法可依難題;截至今年7月,深圳數據交易所累計完成跨境數據交易110筆、金額3.34億元,交易規模位居全國前列。
這是位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內的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一項項創新制度落地實施,帶動河套科研吸引力大幅提升。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協作&&、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量子科學中心等重大科研&&,香港科技大學深港協同創新研究院等香港5所世界百強高校超10個科研&&,星巴克(中國)創新科技中心等8個世界500強企業研發中心,香港科學園內地首個分園紛紛入駐河套。
截至目前,河套已培育出晶泰科技、君聖泰等上市企業,未來機器人、元戎啟行等3家獨角獸企業,鯤雲科技、牛芯半導體等101家專精特新企業。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署署長鐘海&&,河套要成為世界級科研樞紐,關鍵在於構建面向科研要素跨境流動的系統性制度設計。“這是以‘全球人才’為核心,面向‘創新全過程’和倡導‘多元文化’的全方位對外開放。”他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