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市渝中區觀音岩,一棟中西合璧的兩層樓房靜靜矗立。這就是抗戰時期重慶話劇演出的主要場所——抗建堂。

抗日戰爭時期,重慶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和大後方戲劇運動中心,文藝界人士薈萃。抗建堂誕生於烽火連天的1941年,是抗戰時期重慶的話劇演出陣地之一。進步戲劇人士曾在此以舞&為戰場,用戲劇吶喊救國。
如今,抗建堂經過整修後重新對外開放,不僅將經典抗戰話劇重排復演,還通過抗戰戲劇歷史陳列和戲劇創作體驗等功能,讓游客沉浸式感受烽火歲月。

抗建堂不僅對場館進行了煥新升級,還重新上線了《霧重慶》等經典劇目,此外抗建堂還推出了戲劇體驗空間,讓戲劇愛好者們能深度了解、參與戲劇創作演出的過程。

在雲南麗江,東巴文化作為納西族的古老智慧結晶,正因無數當地人的堅守而延續。麗江市東巴文化研究院研究員和虹30餘年如一日,致力於東巴古籍文獻的挖掘、研究與保護,讓這一“世界記憶遺産”走向世界。

在麗江市東巴文化研究院,和虹經常忙着埋頭整理古籍。自1992年投身東巴文化保護以來,這位納西族學者虛心向前輩求教,從簡單釋義到深入解析文字哲理,逐步成為東巴文化研究的權威專家。

30多年來,和虹翻譯了幾十部東巴古籍,是目前唯一仍在職的《納西東巴古籍譯注全集》翻譯參與者。她參與編撰了《納西族人口》《麗江黎明鄉調查筆記》等著作,主編《納西族童謠》《麗江婦女口述史》等多部作品,為非遺傳承、婦女口述史搶救記錄等工作作出積極貢獻。
在學術研究外,她還注重東巴文化的現代轉化,帶領團隊精選東巴古籍中的智慧故事,讓古老文明走進尋常百姓家;在世界記憶遺産納西東巴古籍文獻館,與年輕同事探討用現代語言講述傳統智慧;在社區課堂,她用生動的講座激發新老麗江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從青絲到白髮,和虹用半生心血守護文化根脈。在她和無數傳承者的努力下,這份千年文明正煥發新的生機。如今,她和同事正在探索古籍數字化保護,建立東巴文化數據庫,創新文化遺産呈現方式,推動東巴文化與AI融合。

爨文化,起自東晉經南北朝終至唐天寶七年,是當時的地方大姓豪族爨氏治理南中地區500年間所造就的歷史文明,目前有書法、詩歌、服飾等形式。
爨文化傳承至今,為人所熟知的是爨體書法。康有為、齊白石、徐悲鴻等文化名人尤擅爨體書法。2022年,爨體書法還被列入雲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

曲靖市內多所學校開設爨體書法、爨樂、爨畫等專業課程,讓學生們以多種方式傳承爨文化;本地文創工作室推出爨字胸針、爨麒麟徽章、爨字明信片等多種爨文化文創産品,深受外地游客歡迎。

據介紹,曲靖市持續推出書法課程、舞蹈演繹、文旅體驗等多種活化傳承方式,讓傳統爨文化從古籍碑刻中“走”出來,將爨文化的千年脈絡,織就成曲靖大地上的文化錦緞。

彝族打歌,又稱“踏歌”,是融歌、舞、樂於一體的民族藝術瑰寶,是彝族人民抒發情感、表達心聲的重要方式。
每逢節慶、婚喪嫁娶或勞作間隙,彝族村寨都會打歌。人們以蘆笙領舞,笛子伴奏,圍成圓圈,邊跳邊唱打歌調,常通宵達旦,盡興方休。

彝族打歌歷史悠久,可追溯千年,在眾多史籍中均有記載。
為推動彝族打歌保護傳承,雲南省&&相關條例,明確規定以各種形式保護彝族打歌,縣級財政專項撥款為每位傳承人提供補助。
當地積極推動這項民間藝術融入日常生活,市民的廣場舞、學生的課間操,都融入了彝族打歌元素。

彝族打歌憑藉其鮮明的觀賞性與互動性,成為巍山文旅的新亮點,不僅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也為民間打歌隊帶來了收入,讓傳承得以延續。
如今,千年彝族打歌,如點亮夜空的篝火,在代代相傳中生生不息。

統籌:李傑、王健、李佳琳
編導:劉瑞娟
記者:楊仕彥、吳燕霞、李曉婷、孫敏、熊軒昂、彭奕凱
攝像:戴汝傑、廖浚宏
包裝:夏勇
配音:蔡紫涵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