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羅馬8月8日電(記者徐欣濤 刁澤 李京)在“水城”威尼斯,船不可或缺。俗語説:“在威尼斯,一個沒有船的人,就如同離了水的魚。”威尼斯共和國艦隊的造船術曾在13世紀起數百年間撐起威尼斯的海上強權;如今,船隻既是市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出行工具,也是這座古老城市的重要文化符號。
艦炮的轟鳴聲已然遠去,但貢多拉與各式船隻依舊日夜穿梭於潟湖水道,搭載居民出行、運輸貨物並滿足游客的浪漫體驗。每逢傳統節日,手划船競賽便將整座城市變為一幅流動的畫卷;曾經的艦隊造船場也變身為藝術展示空間;古老的傳統造船工藝與現代科技碰撞出新的光芒……威尼斯延續千年的船文化,繼續在波光中熠熠生輝。
7月17日,在意大利威尼斯,游客乘坐貢多拉游覽。新華社記者李京攝
一座與船共生的城市
威尼斯的航海歷史與這座城市的發展史基本同步。13世紀至18世紀,威尼斯共和國的海上強權便建立在高度發達的造船體系之上。當時,隨着威尼斯對外貿易和軍事行動擴張步伐加快,威尼斯共和國艦隊的軍械庫逐步發展為歐洲前工業化時代首屈一指的造船中心。
7月17日,在意大利威尼斯,一條貢多拉經過學院橋。新華社記者李京攝
曾在威尼斯海軍學校任教的桑德羅·梅內加佐教授介紹,當年的艦隊軍械庫採用分段流水作業,船體的各個部件提前批量製造、統一儲存、隨時待用,其效率之高,極端情況下甚至可以在一天內拼裝出一艘戰船。鼎盛時期,每日有約2000名工匠在軍械庫的造船“流水線”工作,一年可生産超過100艘戰艦。
“威尼斯的靈魂,從來都是其造船工業,它為威尼斯的商業活動、尤其是對東方和歐洲的貿易保駕護航。”梅內加佐説。
不過,如今的造船業已搬離了威尼斯。由於現代威尼斯重點發展旅游産業,許多造船廠遷離此地,讓威尼斯的傳統造船技藝在意大利其他地方落地生根、發揚光大。意大利海洋工業協會發布的報告顯示,2025年,意大利所獲24米以上游艇訂單中在造的有572艘,佔全球總量1138艘的50.3%,繼續領跑全球超級游艇製造業。
“這首先得益於意大利本土及諸島綿延近8000公里的海岸線優勢,威尼斯、熱那亞等地對於造船業精益求精的態度也深刻地影響了意大利的現代造船業。”梅內加佐説。
雖不再造船,但威尼斯人的生活與船密不可分。如今,日常有2000多艘船穿梭在威尼斯的運河中,這其中,除了貢多拉等主要用於旅游業的傳統手划船,絕大部分是採用玻璃鋼或金屬船體、裝有發動機的機動船隻,包括水上巴士、水上的士和貨運船等。
不過,現代化不僅僅意味着便利。“這些船隻雖然動力強勁、速度快,但其産生的波浪和噪音,以及發動機排放都會損害潟湖生態。”梅內加佐説。
為了保護傳統划船方式與潟湖生態,威尼斯針對機動船隻設置了禁航區,同時限定行駛速度和發動機功率上限。
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記者7月造訪威尼斯時,正值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舉辦期間。1980年,威尼斯艦隊軍械庫成為首屆國際建築雙年展場地。
游客可在威尼斯海洋史博物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參觀軍械庫的部分區域,感受威尼斯的傳統造船技藝與生産管理。
7月18日清晨,人們在意大利威尼斯運輸貨物。新華社記者李京攝
不少游客選擇乘坐貢多拉前往參觀雙年展。貢多拉的起源可追溯到威尼斯的早期歷史。關於“貢多拉”這個名字的來源,學界有不同説法,並無定論,一説來自拉丁語,意為“搖籃”或“凹形物”;二説源自古希臘語,意思是“容器、杯子”。
從威尼斯海洋史博物館收藏的油畫細節可發現,早期的貢多拉配有開放型船艙,供乘客遮風避雨。到18世紀末至19世紀,貢多拉的構造逐漸演變為如今的樣子:船長近11米,整條船呈“新月”形,約有五分之三船體浸入水中,這種構造便於船夫在狹窄水道中操控。
威尼斯現有大約400條貢多拉,幾乎全部服務於旅游業。想當貢多拉船夫,只要年滿18歲並在特定學校學習威尼斯歷史、外語、划槳技術及城市水道航行規則等課程後,即可提出申請,不過人數不得超過威尼斯對船夫數量所設上限。
每年,威尼斯都會舉辦大大小小的傳統划船比賽,召喚來自世界各地的划船愛好者。在6月初落幕的第49屆“威尼斯划船節”上,超過7500名參賽者操控將近2000條船在全長約30公里的賽道上一較高下,途中經過聖馬可廣場、雙年展花園、穆拉諾島等一系列威尼斯地標。
“威尼斯的傳統划船技藝就像奶奶的食譜一樣,如果不傳承下去,會隨着時間消逝。”多次參加威尼斯划船比賽的簡·卡波拉爾説,划船比賽不僅促進本地居民參與繼承發揚傳統文化,也為世界認識、尊重並延續威尼斯獨特的水上文化提供了窗口。據介紹,今年“威尼斯划船節”的報名費收入將專門用於資助學校提供威尼斯式傳統划船課程。
是交通工具,也是文化符號
貢多拉是威尼斯最著名的交通工具,也是這座城市的重要文化符號。不過,威尼斯傳統手划船不止有貢多拉。
7月16日,在意大利威尼斯,游客乘坐貢多拉游覽。新華社記者李京攝
“雙腳打開一點,身體向前傾,往前推船槳,再拉回到胸前。”每日上午9時,卡波拉爾會準時出現在她的蝦尾平底船上,用帶着澳大利亞口音的英語向站在船頭、略顯緊張的游客傳授威尼斯傳統划船方法。
她説,她當年跟隨意大利丈夫來到威尼斯,從此愛上了划船,也借此結交了很多朋友。“後來越來越多的人請我教他們划船,於是在大約15年前,我創辦了‘劃行威尼斯’這家機構,想把威尼斯的傳統划船方式介紹給更多人。”
“劃行威尼斯”所用的蝦尾船也是威尼斯的傳統船隻,不過比貢多拉更寬,對游客而言更容易掌握平衡。每節課時長80分鐘,游客在學習划船技巧之外還能沿途欣賞威尼斯的名勝景點,了解這座城市與水共生的歷史。
卡波拉爾介紹,她的機構有25名划船教練,全部為女性,收取的課時費除了支付教練工資,也會用於贊助女性參與威尼斯的划船運動,“我們是威尼斯女性划船比賽最大贊助方之一”。
傳統船文化也是威尼斯的商業招牌。在火車站附近一家紀念品商店,店主夏米爾對記者説:“我一天大約能賣70個冰箱貼,帶貢多拉元素的賣得最好。”
走出夏米爾的店舖,一條貢多拉正巧駛過。船夫站在船尾,一邊揮槳,一邊講述威尼斯的往昔,船上的游客凝神傾聽。水波蕩漾,船影緩緩遠去,關於這座水城與船的故事,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