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戟橫空衛家國——不拘一格的中國古代長兵器之一-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2/13 08:51:02
來源:中國國防報

戈戟橫空衛家國——不拘一格的中國古代長兵器之一

字體: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展出的戰國銅戈。

  戈、戟、鉤鐮槍、狼筅,均是古代長兵器,除戈外,均具有刺擊功能,它們在古代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除明代出現的狼筅形制特殊外,前三者形制上多有相似之處。

  戈誕生於新石器晚期,由類似鐮刀類的勞動工具演化而來,盛行於商周至戰國時期。戈由戈頭、柄和鐏(柄下端的飾件)構成,是一種以勾、啄方式打擊敵人的曲頭長兵器。戈頭由援、內、胡3部分組成。援是橫出的殺傷部位,由上下兩刃向前弧收成尖鋒,用以鉤啄敵人。內位於援的後尾,用來穿入戈柄,其上有穿繩綁縛戈柄用的孔,稱作“穿”。胡是援下刃延伸的部分,其上也有穿,胡越長穿越多,用繩綁縛戈柄時會更加牢固。《周禮·考工記》中記錄了當時戈的各部構造數據,“戈廣二寸,內倍之,胡三之,援四之”。意思是,戈的援上下的刃之間兩寸寬,內四寸長,胡六寸長,援八寸長。由於春秋時期度量衡不統一,各地製造的兵器大小有差異。通常長戈用於車戰,短戈用於步兵。戈在商周至戰國時期十分盛行,被廣泛用於車戰。作戰時,車上持戈的戰士橫向揮戈掃劈敵人,在戰車高速衝擊下,其攻擊威力遠大於直刺兵器。隨着騎兵出現和兵器發展,戈在東漢時期逐漸銷聲匿跡。

  戟是矛和戈的結合,將戈的前端裝以矛尖就是戟。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戟出現於商代晚期,秦漢時期逐漸流行。戟可分為車戟、騎兵戟、步兵戟。戟頭在戈頭援、內、胡、穿4部分的基礎上,多出了矛鋒,使戟具有刺殺功能。戰國之前,戟多為“十字銅戟”。戰國晚期,隨着鑄鐵技術出現,戟逐漸進化為“卜字鐵戟”。西漢時期,隨着騎兵作戰盛行,戟進一步演化,援上翹成刺,不再注重鉤啄功能。東漢末年,戟極為盛行,還演化出短柄“手戟”,可兩戟並用稱為“雙戟”。南北朝時期,隨着重騎兵出現,戟逐漸被槍、馬槊等兵器取代,隋唐以後,逐漸成為禮儀用具。

  鉤鐮槍從造型上看,將戟橫向的鋒刃內彎就是鉤鐮槍。鉤鐮槍的使用最早出現於唐,宋時達到巔峰。鉤鐮槍前端為鋒利的槍鋒,側有鋒尖向後的曲刃,呈鐮刀狀。槍鋒主要用於直刺,而側縫不僅可以勾刺,也可用於鉤住敵方鎧甲將其拉倒。宋時,宋軍常與金的騎兵作戰,鉤鐮槍可用於鉤砍馬腿,是對付騎兵的利器,其因此而盛行。《武經總要》中記載的鉤槍類兵器不下8種,其中就包含單鉤鐮槍和雙鉤鐮槍。

  狼筅是一種形制非常特別的長兵器,由明代將士自創,後改進成為明軍制式裝備。狼筅是由堅韌的毛竹為主體,布有9至11層節叉,用火燙熨得有直有鉤,灌以桐油並縛毒,柄長一丈半,頂端裝槍頭。狼筅在戚家軍與倭寇對戰中大顯身手,攻擊和防守性能俱佳,倭刀雖鋒利卻砍不斷軟枝,竹節層層深,可阻擋長槍刺入。作戰時,狼筅兵在前衝,長槍兵緊隨左右,大刀兵接應於後,殺得倭寇死傷無數。狼筅是戚家軍“鴛鴦陣”的必備武器,被稱為“破陣第一利器”。

  戈、戟、鉤鐮槍、狼筅,有的由勞動工具演化而來,有的是不同兵器的結合,有的是結合戰爭特殊需要獨創,充分凝結和體現了古人的智慧。它們雖退出了歷史舞&,但在中國冷兵器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曹波)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