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日內瓦12月12日電(記者王其冰)瑞士於1815年維也納會議被確認為永久中立國,此後未參加過對外戰爭,包括兩次世界大戰。然而在2022年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後,瑞士參與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制裁;去年,瑞士國防軍&&政策文件,呼籲聯邦政府加強與北約的軍事融合;今年,瑞士先是申請加入“歐洲天空之盾倡議”防務採購合作項目,後加入“歐盟防務創新中心”,成為該機構唯一一個非歐盟成員。
事實上,瑞士武器裝備多年來行銷多國。瑞士軍工企業為擴大市場和利潤,近年來積極推動放寬本國武器出口法律限制。眼下,這也迎合了歐洲加大對烏軍援的呼聲。只是,輿論不免質疑:瑞士難道要自廢“軍事中立”傳統?
這是1月20日在瑞士伯爾尼拍攝的伯爾尼老城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孟鼎博攝
約束下擴張
瑞士作為中立國,受1907年《海牙公約》(包括《陸戰時中立國家及其人民的權利義務公約》以及《海戰時中立國之權利義務公約》)約束,不得出口其國有軍工企業武器,並且不能向交戰雙方任何一方出售武器。然而,《海牙公約》並未限制瑞士私營軍工企業武器出口。瑞士自身軍火製造業由來已久,歷史沿革比較複雜,且與德國、美國軍火製造有着千絲萬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着1920年《凡爾賽和約》生效及國際聯盟成立,德國作為戰敗國,軍備規模受到嚴格限制和監督。而瑞士出於平衡“中立”立場,主張讓德國加強軍備。在這一背景下,德國為規避國際聯盟軍備監督,在二戰前就將部分軍工廠遷到地緣文化上親近且態度“中立”的瑞士。瑞士東北部與德國接壤的沙夫豪森州因此成為軍工重鎮。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德國軍工企業才逐漸退出當地産業結構。
2019年3月31日,在瑞士盧塞恩,人們參觀國際武器展。新華社發(米歇爾·立米納攝)
瑞士武器生産及出口受該國《戰爭物資法》及其相關《戰爭物資條例》約束。《戰爭物資法》主要目的是在“履行瑞士多項國際義務,並尊重瑞士外交政策原則”的同時,“維持適應瑞士國防需求的工業生産能力”。《戰爭物資條例》則要求企業從瑞士聯邦經濟事務秘書處獲取許可,才能將可用於衝突情勢中的軍火和武器裝備出口海外。
《戰爭物資條例》第五條規定,如有以下情況之一,便不得核發武器出口許可:武器出口目的國捲入內戰或跨國武裝衝突;目的國存在系統性、嚴重的侵犯人權現象;存在出口武器被用於針對平民的風險;存在出口武器最終被不良人員接收的高風險。
瑞士聯邦政府2014年修訂《戰爭物資條例》:對於有人權爭議的出口目的國,如果認定出口武器 “被用於嚴重侵犯人權行為的風險很低”,則可批准出口;2016年又將第五條中的“衝突國家”定義限定為“衝突直接所在國”。這意味着出口目的國即便捲入衝突,只要衝突不是發生在其境內,瑞士可向其出口武器。這兩次修訂後,瑞士武器出口額均有顯著增長。
間接涉衝突
2020年至2022年,在國際貿易受新冠疫情影響普遍不振的情況下,瑞士戰爭物資出口逆勢繁榮。2020年,瑞士向62個國家出口了總值9.012億瑞士法郎(1瑞士法郎約合8.2元人民幣)的戰爭物資,較2019年的7.28億瑞士法郎增長24%。
2022年,瑞士出口戰爭物資總額9.55億瑞士法郎,創歷史新高。按照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數據,瑞士軍火出口額在同年全球市場排第14位。2023年的出口額則為6.96億瑞士法郎,同比大跌27%。業內人士分析,這與瑞士禁止他國將瑞士産軍火轉供烏克蘭有直接關聯。
2019年3月31日,在瑞士盧塞恩,人們參觀國際武器展。新華社發(米歇爾·立米納攝)
瑞士軍工産品出口範圍頗廣。2023年,瑞士軍工産品76.1%銷往歐洲,12.9%亞洲,9.6%美洲,1.2%大洋洲,0.2%非洲。前五大出口目的地依次為德國、丹麥、美國、沙特阿拉伯和羅馬尼亞。出口品類中,彈藥及彈藥零部件佔比最高,約42%;其次是裝甲車及其零部件,佔20%。
這些出口武器不免令瑞士間接捲入多個地區的武裝衝突。比如,瑞士生産的皮拉圖斯 PC-7型訓練機因容易被改裝成轟炸機且價格實惠,而被美國用於在老撾、阿富汗等國軍事行動;印度暴力衝突頻發的奧裏薩邦等地也出現了瑞士産的機關槍和衝鋒槍;2018年,敘利亞、利比亞和也門民兵手持瑞士武器的照片在社交媒體廣為傳播……
瑞士《新蘇黎世報》2018年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00年至2017年,瑞士軍工企業向32個涉衝突國家供應了軍火,包括美國、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泰國、俄羅斯和以色列。
利益的博弈
瑞士武器製造和貿易不衰,與其軍工産品出口法規的“靈活性”有很大關係,卻與其自持的“中立”原則相矛盾,這不僅關乎合法性問題,還關乎立國根本。
烏克蘭危機升級後,瑞士禁止北約成員國戰機飛越瑞士領空、向烏克蘭運送武器,同時阻止北約成員國將從瑞士購買的坦克和彈藥轉運給烏克蘭。一些西方國家對此不滿,瑞士軍工企業也有異議。
俄烏衝突促使德國和北歐、東歐國家紛紛提高防務預算、擴充軍備,歐洲軍火市場需求旺盛。而一些不想因從美俄等軍火出口大國購買武器而被“歸類”的國家,也更傾向於從“中立國”購買軍火。這給了瑞士軍工企業更多獲利機會。
這是2023年3月20日在瑞士日內瓦拍攝的瑞士信貸銀行(左)和瑞銀集團。新華社記者連漪攝
瑞士大型金融機構一直積極投資全球軍工業。瑞士國家銀行對美國軍工業的投資超過20億美元(1美元約合7.3元人民幣)。2017和2018年,瑞士瑞銀集團、瑞士國家銀行、瑞士信貸和菲施資産管理公司這四家金融機構對全球九大核武器製造企業的投資額總計達90億美元。
瑞士國內反對武器出口的呼聲始終存在。瑞士左翼、教會、和平主義團體與軍工企業之間一直在博弈。然而,近50年來,“禁止武器出口”“禁止戰爭物資出口”“禁止瑞士央行、養老基金以及私人基金會投資軍械武器製造商”等全民動議在公民投票中均遭否決,否決理由主要是對瑞士經濟不利。
即使按2022年的最高紀錄,軍工産品在瑞士出口貿易中佔比也不到1%,瑞士軍工産業就業崗位目前不足1萬,一些人因此質疑發展軍工業的經濟意義。另一方則認為,瑞士軍工業可為其他行業輸送高尖端人才和産品,不少軍工企業除生産武器彈藥,也製造精密儀器、工業設備等。
從現實考慮,瑞士不會為了捍衛“中立”傳統而放棄軍火出口,只會採取更多變通手段。按照瑞士軍工界自洽的説辭:如果沒有軍火出口,瑞士軍工産業將無法維持現有規模,將影響武器自給自足能力,從而間接違背“中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