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5日,上海市崇明縣2014年度平安建設先進集體和個人名單公布,上海邊防總隊堡鎮港邊防派出所轄區內的堡漁村小區被評為崇明縣平安小區。而這個村在幾年前還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問題村”,自這個所承接堡鎮村以來,如何把這關個“問題村”管好一直是個困擾民警的問題,這個所民警用一腔熱忱投身到邊防事業中去,將愛民固邊戰略運用到日常工作中去,將原來的“問題村”變成了現在的“安樂窩”。
“問題村”遠近聞名
堡漁村位於上海市崇明縣堡鎮水閘西首,是一個以捕魚為主的小漁村,村內有小型企業三家,2012年7月這個所正式承接堡漁村社區警務工作。在當地,部分外來漁民以船為家,另一部分本地漁民則岸上有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轄區內有一個黃家河入海形成的天然港口,許多魚販在此設攤點收魚。複雜的人員成分和轄區格局造成當時這個村各類案件和糾紛的高發。承接之初,這個村柴油盜竊案頻發,宅基地糾紛不斷,村民安全感缺乏,鄰里關係緊張,村內治安狀況堪憂。尤其是轄區內黃家河港口曾經是一個很讓民警頭痛的地方。黃家河港口距離上海某船廠近,船廠內經常堆放廢舊鋼材、鐵塊,許多廢舊鋼材在造船時也落入附近水域中,加之廠區保安人手不夠,堆場和水域頓時成為了附近漁民時常光顧的地方,“捕魚不如撈鐵”這一順口溜不脛而走,引來更多的漁民前來撈鐵、偷鐵。長此以往,周邊的群眾只要提到黃家河的漁民都會説,那裏的人都是小偷小摸,沒有正經人,船廠也因為偷鐵分子的襲擾而焦頭爛額,有一次船廠保安遇到好幾個漁民正在偷鐵,人多勢眾的漁民反將保安打傷。持續的發案和群眾、船廠負責人的連番舉報,早已讓這個所民警高度重視。除了依法懲處犯罪分子外,他們還三天兩頭地走訪黃家河港口漁民聚集區,了解漁民們“捕魚不如撈鐵”的動機,並廣泛開展普法宣傳,然而漁民始終我行我素,效果不佳。
謀求轉變依託群眾
如何改善這個村的治安環境成為當時這個所民警深思的問題。經過多方走訪和深入調研,這個所民警意識到必須要借助當地群眾的力量,遂陸續發動了群眾、村委和群防三股重要力量。針對當地漁民生活規律,民警抓住晚上18時至21時漁民在家的這段時間進行錯時走訪和夜間車巡,定期召開警情通報會、社區接待以及警營開放日等活動,爭取群眾理解與支持。並派駐民警入村任“村官”,積極介入到社區事務的管理之中,針對鄰里、宅基地等糾紛,設立警民聯合協調小組,開展協調工作。同時,這個所還廣泛開展法律法規宣傳,提高群眾守法遵法意識,提升群眾舉報案件積極性。針對“撈鐵”漁民,這個所民警開展了深入調研,發現漁民“撈鐵”動機與長江入海口和附近海域漁業資源逐年減少,出海捕魚往往入不敷出有關。找到癥結,民警對症下藥,在嚴厲打擊偷鐵行為的同時,也主動為漁民們謀出路,恰好當時轄區內幾家企業招工,民警便介紹本地漁民利用禁漁期和淡季到企業內兼職。靠天吃飯,打“擦邊球”撈鐵當然不如正當工作誘人,招工啟事一經貼出,立即引來眾多漁民的踴躍報名。如今,這個村已有300多名漁民過上了朝九晚五的安穩日子,“捕魚不如撈鐵”的説法也沒再出現過。通過這樣一系列舉措,這個所在第一年便先後破獲1起詐騙案件、1起漁船團夥柴油盜竊案、1起團夥盜竊電瓶車電瓶案,抓獲並處理違法犯罪嫌疑人9名,有力打擊了違法犯罪分子,累計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50余萬元。三年來主動協調宅基地糾紛78次,減少了鄰里糾紛産生,緩和了鄰里關係。截至目前,這個村的已連續兩年無刑事案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