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百團大戰,這仗到底該不該打

2015年01月12日 09:54:42 來源: 中國軍網

    從1940年8月20日到1941年1月24日,八路軍在河北、山西等廣大地區,發動了一系列以破襲交通線為重點的戰役,因參戰部隊多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期間我軍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之一,然而,在戰後很長時間裏,有人對百團大戰的意義提出質疑甚至批評,認為百團大戰過早地暴露了我軍實力,引發後續的困難局面,是一場錯誤的作戰。那麼,百團大戰是在怎樣的國際國內背景下發生的?到底該不該打?

    1940年抗戰進入艱難的相持階段,當年8月,中共中央軍委及彭德懷、左權、劉伯承、鄧小平等八路軍領導同志,指揮第129師、120師、晉察冀軍區所屬部隊及其他抗日根據地武裝力量,向華北日軍佔領的交通線及附近據點發動一次大規模的進攻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以上,故稱“百團大戰”。戰役共分三個階段:

    從8月20日至9月10日為戰役的第一階段。八路軍發起正太戰役、盂北戰役等作戰行動,重點破襲從石家莊至太原的正太鐵路,以及平漢、同蒲等其他一些鐵路線和主要公路,攻取沿線日軍據點,打擊前出“掃蕩”的日軍。八路軍部署周密,行動迅速,給日軍以沉重打擊,使其許多地方的交通完全斷絕,切斷了日軍重要戰略運輸線。

    從9月22日至10月上旬為戰役的第二階段。在繼續破壞交通線的同時,八路軍拔除了深入根據地的日偽軍據點,並進行淶(源)靈(丘)戰役、榆(社)遼(縣)戰役,對同蒲鐵路進行了新的破襲,打擊了日偽政權,使很多被分割的根據地重新連成一片。

    從10月16日到翌年1月24日為戰役第三階段。日軍對各根據地進行瘋狂的報復性“掃蕩”,在晉東南、晉察冀、晉西北等華北廣大地區,抗日軍民克服困難,襲擾鉗制、機動打擊日軍,堅決消滅進犯之敵,最終迫使敵人撤退,收復被侵佔的全部城鎮。

    百團大戰歷時5個多月。據資料統計,僅從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個半月中,八路軍就作戰1824次,加上反“掃蕩”期間斃傷的敵人,日偽軍兵力損失達到3.3萬餘人。根據地軍民破壞鐵路470余千米、公路1500余千米,破壞橋梁、車站、隧道260多處,拔掉據點2900多個。此外,還繳獲各種炮50余門、各種槍5900多支(挺),獲得大量其他軍用物資,八路軍傷亡1.7萬餘人。

   1 2 3 下一頁  

集成閱讀

熱點推薦

頻道推薦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21273789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