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騎手與城市社區雙向奔赴,彼此溫暖、相互成就
長在角落裏的動人力量
閱讀提示
在城市角落的細節裏,藏着最動人的力量——青島嶗山的社區把尊重留給每一位奔波的勞動者,對他們多一份看見、多一份體諒,傳遞“互幫互助、共建共享”正能量,讓共同生活的城市,變成一個更有人情味、更有歸屬感的港灣。
今年暑假的一個傍晚,山東青島一位外賣騎手在康城社區7號樓下焦急地來回踱步。餐盒在手裏漸漸涼去,但顧客的電話始終無法接通,下一單的配送時限正在一分一秒逼近。他焦急無措時,碰上正準備回家的樓道長王衍煒,王衍煒看出了他的窘迫,接過餐食,爽快地説:“放我家吧,我在業主群裏説一聲,讓鄰居來取!”
這個微小的善意之舉,像一顆投入湖心的石子,在社區漾開漣漪。沒過幾天,小區南門悄然貼上了一份“騎手友好通訊錄”,上面清晰地列着各樓樓道長的電話。而這,只是康城社區與外賣騎手之間溫情故事的一支序曲。
從“匆匆過客”到“一家人”
2023年初的一個周末,社區書記臧曉恩像往常一樣巡查時,看見40多位騎手正擠在寒風中的停車場開例會,不少人不停地搓手跺腳取暖。臧曉恩見狀立刻將他們請進社區一樓大廳避寒,“不能讓為我們奔波的人在寒風裏受凍。”
在與這支騎手隊伍相遇後,臧曉恩心裏埋下了“得給他們找個像樣的家”的種子,她把解決騎手實際困難納入了“我為群眾辦實事清單”。臧曉恩帶領社區黨員幹部多次走訪騎手隊伍,將收集到的六類需求迅速向上反饋,短短幾個月後,一個設立在社區黨群活動中心、功能齊全的暖心驛站建成。“累了能歇腳,渴了有熱水,手機沒電能充電,真方便!”騎手們口口相傳,這兒成了他們穿梭城市途中最熟悉的“臨時小家”。
解決了“歇腳地”的問題後,他們將關懷的觸角延伸到騎手的日常工作中。社區注意到騎手進出小區不方便,於是&&物業黨員骨幹創新推出“騎魯通”二維碼系統,這套系統能監測實時車速和行車軌跡,騎手只需要掃碼登記、簽署文明公約,即可順暢&&。“騎魯通”成了社區和騎手之間心照不宣的“信任憑證”。
為了讓騎手們真正融入社區,讓歸屬感落地生根,社區推出“公益積分兌換”機制。騎手可以通過參與社區服務——清理商業街衞生、參與社區公益活動積累積分,用積分在“康城之家”小程序兌換實用物資。“參加社區公益活動能積分,年底能換花生油、大米這種實用物資,幹活更有勁頭。”騎手們指着小程序上的積分説。
每個季度,社區還會在騎手友好廣場舉辦不同主題的“暖心公益大集”。今年7月,廣場開展政策諮詢活動,專門為騎手家庭子女的升學問題答疑解惑。每當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社區會在騎士隊長群裏發布活動信息,由隊長轉發到騎手群邀請騎手參與。
從“平行線”到“合夥人”
社區和騎手曾像是兩條互不相交的平行線。如今,社區把騎手當“自家人”,騎手們也把社區事務當作自己的“家事”來操心。
90後騎手侯長喜便是其中之一。2020年,他從東北齊齊哈爾來到青島工作,從一名廚師轉型為外賣騎手。當他得知社區“敲門小組”一直在關照子女不在本地的空巢老人時,主動利用送餐間隙為轄區內60多位老人送餐、搬運愛心物資。這份默默的付出,讓他在2024年“717騎士節”上,榮獲了美團總部頒發的“年度社區友好騎手”小袋鼠獎盃,成為青島市唯一獲此殊榮的騎手,而他卻説:“我們隊裏八成騎手都是外鄉人,是康城社區給了我們歸屬感。”
今年初春,青島連降6場大雪,小區廣場、&階積雪嚴重,常在社區附近送餐的五支美團騎手隊主動&&社區,拿着鐵鍬掃帚趕來掃雪。平日裏,他們穿梭在商業街送餐時,也會順手擦一擦商業街logo墻,清理一下商戶附近的垃圾。
為了讓騎手從“參與者”變“共建者”,社區搭建起溝通橋梁——成立“紅帆支部”,以“紅帆支部”為核心,組建“黨員+先鋒騎手”的聯合工作組,定期與騎士長開展座談會,在騎手群體中選拔優秀分子納入入黨積極分子隊伍。
支部黨員又建立起專屬騎士長聯絡群,打通意見反饋渠道,邀請騎手們擔任社區“流動網格員”。騎手可以通過聯絡群和小程序把送餐途中發現的小區設施損壞、環境衞生問題進行即時反饋,也可以參與社區議事,發出屬於他們的聲音。
從“社區獨奏”到“社會合唱”
康城社區裏發生的變化,受到了“娘家人”嶗山區總工會的關注,工會決定將這份好做法做得更實。
今年7月底,由嶗山區總牽頭,聯合社區以及愛心企業成立的嶗山區首批“騎手愛心餐廳”在康城社區、秦嶺路社區、朱家洼社區和羅湖社區開業了。餐廳提供餐食加熱、應急雨具等八大服務。其中,特別推出9.9元管飽的營養餐,工會工作人員細心囑咐採購人員要根據節氣時令採購新鮮蔬菜,確保兩葷一素,營養均衡。在首批餐廳的揭牌儀式現場,工會還安排公益剪髮,為騎手們準備了西瓜、雪糕等消暑食品。
在“娘家人”的示範帶動下,康城社區同安錦街的商戶主動加入關愛隊伍,成立“騎手友好聯盟”和“暖心橋”志願服務隊。社區35家商戶各展所長:耐冬書店向騎手免費開放價值180元的借閱卡,子女周末課堂半價優惠;志願服務隊隊長劉海憑藉自身維修技能,免費為騎手維修車輛、充電打氣,帶動社區建起12個流動維修點;包子鋪老闆曹金鑫為騎手提供八折用餐優惠;貝殼找房(青島)科技有限公司首批100家貝殼合作門店“騎手驛站”落地……
如今,這份溫暖正在青島很多地方悄然生長。這些藏在城市角落的細節,藏着最動人的力量——把尊重留給每一位奔波的勞動者,對他們多一份看見、多一份體諒,傳遞“互幫互助、共建共享”正能量,讓共同生活的城市,變成一個更有人情味、更有歸屬感的港灣。(記者 張嬙 通訊員 孫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