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崛起世界級城市群-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8 22:21:15
來源:新華網

粵港澳大灣區崛起世界級城市群

字體:

  這是10月19日拍攝的港珠澳大橋入口(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新華社廣州10月28日電 題:粵港澳大灣區崛起世界級城市群

  新華社記者肖思思、顏之宏

  港珠澳大橋上,技術人員正在對相關通訊設施做最後調試。這條串聯三地的大橋,將成為中國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自行車(公路)賽的賽道。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是粵港澳大灣區首次作為一個整體承辦的大型綜合性體育賽事。以全運會為契機,大灣區主要城市在體育、文化、經濟、社會等領域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推進高質量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在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方面表現卓越。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粵港澳大灣區以14.79萬億元的經濟總量,超越了紐約和舊金山兩個世界級灣區。

  “賽事經濟”點燃活力灣區

  “1、2、1、2……”一陣陣整齊劃一的號子聲中,10月12日,2025粵港澳青年龍舟邀請賽在佛山大學仙溪校區激情開賽。這場由澳門大學和佛山大學聯合主辦的龍舟賽,共有來自粵港澳三地14所高校近300名青年學生參加。

  “賽事經濟”正在助力粵港澳經濟蓬勃向前。今年上半年,國家體育總局辦公廳發布《關於公布促進體育消費和賽事經濟試點名單的通知》,廣州、深圳入選這份名單。

  2024年,廣州舉辦省級以上賽事142項、大型群眾性活動近200項,體育消費總規模達631.25億元,人均消費3345.51元,位居全國前列。2025年,廣州市正在形成全時布局和“山水城海館園空”的全域運動消費體系。

  在常住人口平均年齡僅為32.5歲的深圳特區,去年舉辦了國際籃聯三人籃球大師賽深圳福田站、中國羽毛球大師賽、深圳馬拉松、世界帆船對抗巡迴賽總決賽等一系列高端賽事。

  今年國慶中秋長假期間,廣東省開展群眾體育賽事活動140項、同比增長33.3%。

  科技創新賦能灣區發展

  9月16日,“海洋地質二號”科考船帶着“海馬”號深海遙控潛水器啟航。“海馬”號是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牽頭研製的深海遙控潛水器。它可以替代人類到4500米深的水下施工。此行目的地是水深約1500米的海馬冷泉區,為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採集火種。

  水中的“海馬”號深海遙控潛水器(9月18日攝)。新華社發(陳馳攝)

  “深海逐夢,燃冰成炬”,既是全運會火種採集的一次重大創新,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的一個縮影。

  9月1日,世界知識産權組織在香港發布《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世界百強科技集群,“深圳-香港-廣州”集群排名第一。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劉陳立告訴記者,作為大灣區創新體系的重要節點,該院過去5年間平均每日産出專利4.7件、轉讓許可專利1.3件,通過聯動深交所、高校技術轉移中心等機構,定向匹配企業需求。

  國家在此布局了9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東莞散裂中子源已向港澳及全球科學家開放共享,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等穩步運行,31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相繼組建,共同賦能大灣區科技創新。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研究員丁力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正在把發展引擎向以高素質人力資本為核心的“工程師紅利”切換。目前,全省研發人員已達158萬人,有效持證外國人才4.6萬人。

  灣區聯通助力高質量發展

  聯通三地的港珠澳大橋自2018年10月23日正式開通以來,7年間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往來粵港澳三地的旅客數量已超過9334萬人次,車輛累計超過1942萬輛次。

  車輛在港珠澳大橋上駛過(10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前夕,粵港澳大灣區又有3條(段)城際鐵路和2條(段)地鐵開通運營。據廣東省交通運輸廳有關負責人介紹,新線路開通後,從廣州琶洲站出發,30分鐘可達白雲機場,30分鐘可達佛山及東莞中心城區,60分鐘可達深圳機場、肇慶及惠州中心城區。

  “這兩年真的方便很多,過去我們去深圳開車要3個多小時,現在1個多小時就到了。”和珠海市民王女士一樣,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把家安在珠海,在深圳工作。

  除了日益增強的交通&&,規則融通、社區融合也讓越來越多的人在灣區內自由流動起來。截至目前,粵港澳三地已聯合公布262項“灣區標準”,覆蓋交通、水利、中醫藥、綠色生態、養老服務等36個領域。

  如今的粵港澳大灣區熱土上,融合發展日新月異,一個世界級城市群正崛起在南海之濱。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