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由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主辦的“第十二屆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血管病學大會”在瀋陽舉行,來自全國各地血管病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脈絡-血管病變研究和疾病防治方面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展開深入交流與切磋互鑒。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醫絡病學學科創立者和學科帶頭人、絡病理論創新轉化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吳以嶺線上參會並在開幕式上致辭。
吳以嶺線上參會並致辭。
“絡病學是中醫學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絡病研究是歷史留給當代的重大課題。”吳以嶺説,“四十多年來,在各位專家同道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建立了以中醫為主體、多學科交叉的高層次研究隊伍,大家志同道合,共研絡病,終於不負使命,完成了系統構建絡病理論這一歷史性課題,創立了中醫絡病學新學科,構建了絡病證治體系及絡病學兩大學科分支——脈絡學説、氣絡學説,以絡病理論為指導開闢了心腦糖等重大疾病防治的新途徑,研發了近20種國家創新專利藥物,在全國及數十個海外國家和地區廣泛應用,解決了一系列國際醫學界難題。”
吳以嶺介紹,中醫絡病學被評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水平中醫藥重點學科,《絡病學》教材在40多家高等醫學院校開課。遍及國外、國內各省市的絡病學會也已經發展到130多家。
“有越來越多的不同學科、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加入到絡病研究隊伍中來,絡病學的學術影響不斷擴大,絡病相關研究文章已經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一年幾百篇,增長到如今每年一萬多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遼寧中醫藥大學是絡病學課程的首批開課院校,在學校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絡病學教學、學科建設及絡病臨床科研工作開展的如火如荼,成果顯著。”
吳以嶺稱,絡病學已經從“醫家不識絡病”發展到萬人共研絡病的盛況。2024年,“中醫絡病理論體系構建與創新轉化”列入中國工程院大國工程,被譽為繼《黃帝內經》、漢代張仲景、清代葉天士之後絡病研究史上的“第四座里程碑”。“這正是對這些年來絡病研究取得的成果的莫大肯定,也激勵着我們在絡病領域開展更加深入系統的研究,為建設健康中國貢獻絡學力量。”
“絡脈運行氣血,脈絡學説是絡病理論的重要學科分支。多年來,我們和眾多專家一起,通過兩項國家973計劃項目、一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眾多課題研究,在脈絡學説的理論創新、實驗研究和臨床循證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吳以嶺介紹,“系統構建了脈絡學説,提出其核心內容——營衛理論,總結出調營衛氣血用藥規律,研發出通心絡膠囊、參松養心膠囊、芪藶強心膠囊,揭示了血管病變的複雜病理特徵及通絡干預核心機制,為動脈粥樣硬化、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等重大疾病提供了療效確切的藥物選擇,取得了中醫藥治療微血管病變的重大突破。”
吳以嶺&&,如今絡病研究已經從研究絡脈運行氣血的共性到系統構建臟腑絡病研究階段,將絡脈運行氣血的共性與臟腑組織結構功能的獨特性相結合,更有針對性地開闢臟腑絡病臨床重大疾病的防治新途徑。
他指出:“毋庸置疑,絡病理論具有極高的學術和臨床價值,絡病學不僅有底蘊深厚的傳承之源,更有前景廣闊的創新之流,希望有越來越多的臨床和科研人員參與到絡病研究中來,用絡學智慧揭示疾病的難治之謎,找到更多疾病防治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提高臨床療效。絡病學一定會乘着振興發展中醫藥的東風,奔向更高層次、更大格局、更新境界、更廣前景的璀璨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