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看低空:一座小鎮的“飛天夢”-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07 16:21:28
來源:新華社

高空看低空:一座小鎮的“飛天夢”

字體:

  空中應急指揮機、智能飛控系統、幕墻清洗無人機……9月5日,在安徽省蕪湖市開幕的2025低空經濟發展大會上,來自航空小鎮的各種新産品、新技術、新工藝驚艷亮相,展示出低空經濟的創新脈動。

  從衛星圖可以清晰看到如今的航空小鎮已“蝶變”為一座産城融合“新高地”。新華社發

  走進位於安徽省蕪湖市灣沚區灣沚鎮佔地3.49平方公里的航空小鎮內,可以“解鎖”從航空零部件製造到通航飛機和無人機整機研發、生産、維保、運營的全産業鏈,基本實現不出小鎮可生産一架具備自主知識産權的通航飛機。

  2年前,“00後”蕪湖姑娘孫夢琴入職航空小鎮,成為安徽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的一名航空科普專員,“讓更多的青少年通過家鄉的航空小鎮了解航空、了解低空經濟,我感到很自豪。”

  時鐘撥回到十二年前,航空小鎮所在地灣沚區灣沚鎮和皖南其他農業鄉鎮並無二致,那時的孫夢琴還是個“愛做夢”的小姑娘,但她做夢也沒想到“高大上”的航空産業會在自己的家鄉灣沚“展開雙翼”。

  堅持港産城融合發展的理念,蕪宣機場積極建設專業航空貨運樞紐港、國際航空器維修保障中心等産業聚集區,通過衛星圖對比可以看出蕪宣機場朝着特色化、專業化、産業化機場方向演進。新華社發

  2013年,蕪湖市以蕪宣機場建設為契機搶灘布局通航産業,以中電科蕪湖鑽石飛機製造有限公司為龍頭,開發航電系統的安徽華明航空電子系統有限公司、生産航空螺旋槳的安徽勁旋風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研製航空發動機的安徽航瑞航空動力裝備有限公司等一批産業鏈上下游企業相繼落地灣沚鎮,小鎮的“飛天夢”就此起航。

  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近年,航空小鎮的企業主持或參與國家、地方行業標準240項,攻克“卡脖子”技術30項,小鎮集聚了産業鏈上下游企業200余家,培育出中電科蕪湖鑽石飛機、聯合飛機等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行業“單打冠軍”。2024年,蕪湖市低空經濟産業營收達463.8億元,同比增長15.95%。

  圖為中電科蕪湖鑽石飛機製造有限公司生産的飛機。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走進中電科蕪湖鑽石飛機製造有限公司,記者看到,一架架剛下線的飛機“整裝待發”,流線型的機身在燈光下熠熠生輝。

  “今年我們的海外訂單增長很快,預計全年營收增長40%以上。”中電科蕪湖鑽石飛機製造有限公司總經理田滿林説,抓住低空經濟發展風口,公司在鞏固國內市場的同時,加快拓展東南亞等海外市場。

  政策加持和市場需求雙輪驅動,中國低空經濟迎來發展風口。中國民航局公開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傳統通用航空完成飛行57萬小時,實名登記無人機總數突破272.6萬架,累計飛行2447萬小時,同比增長149%。

  2025低空經濟發展大會吸引了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10余個國家的海外嘉賓。“航空小鎮的發展讓不少海外客商對中國製造刮目相看!”在田滿林看來,航空小鎮就是一座“夢工廠”,“現在通用航空‘中國心’‘中國腦’‘中國槳’可在蕪湖實現‘中國造’‘中國修’。”

  安全是低空經濟“騰飛”的基石。在位於航空小鎮的蕪湖低空智聯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人員正通過低空服務監管&&對全市重點區域的低空飛行情況進行實時監測。

  “借助5G-A、AI、大數據、時空計算和空域網格化等先進技術,我們搭建低空智聯體系,為低空飛行活動提供安全、高效、合規的運行保障。”蕪湖低空智聯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朱葆娟説,讓低空經濟“飛得起”“看得見”“管得住”,護航低空經濟安全有序發展。

  乘坐小型固定翼飛機穿越藍天白雲,從高空看低空感受江城的美麗風光……在東方飛谷航空飛行營地,游客們開啟沉浸式“天空之旅”。從高空俯瞰,長江之畔,山水之間,一座由航空小鎮、飛行營地、通航機場、低空智&&統等共同構建的“天空之城”初露崢嶸。

  圖為東方飛谷航空飛行營地一角。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低空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期。我們從供需兩端協同發力,在加快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推動應用場景創新,讓低空經濟融入千行百業,飛到大眾身邊。”蕪湖市灣沚區區長馬榮説。

  加大場景創新應用、搭建低空智聯體系、完善産業生態……作為全國首批通用航空産業綜合示範區和安徽省低空經濟未來産業先導區,蕪湖市堅持創新引領,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起飛”。

  遙感衛星拍攝顯示東方飛谷航空飛行營地的飛機跑道等基礎設施在加快完善。新華社發

  幾年前,安徽西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裕正返回家鄉,從一名資深航空發燒友變身東方飛谷航空飛行營地的創始人。“低空經濟從概念期邁入快速成長期,我們希望借助低空文旅場景的創新探索,讓低空經濟變成消費者可感可知的生活便利,助力更多的人實現‘飛天夢’。”

  策劃:劉菁

  記者:王菲

  設計:夏園園

  技術:霍彥峰、荀尚培、高方濤

  鳴謝:安徽省氣象科學研究所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