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名譽院長樊嘉接連收穫了三個碩果:率領肝外科團隊,他斬獲最新出爐的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攜弟子雙雙榮登激勵青年人才的“銀蛇獎”榜首;作為聯席主席,在頂級期刊向全球發布“肝癌防治策略和行動計劃”,向着人類攻克頑症,挺進更高峰。
樊嘉和弟子在“銀蛇獎”頒獎現場。(受訪者供圖)
很難用寥寥數千字,描述樊嘉院士的醫學生涯。他如同一台從不停歇的“永動機”,在中國醫學原始創新、臨床應用、人才培養等,全方位突進。40年來,他主刀萬餘例手術,實施3300余例肝移植,為“懸崖邊”的患者,攥緊生命的“韁繩”;以創新拓路,在診斷、治療等各領域,帶領中國醫界在肝癌領域制定全球標準;將産醫融合,以匠心讓國産高端醫療裝備造福萬千患者;築人才雲梯,造就一大批闖在醫學前沿的年輕俊傑。而這數十年如一日的奮鬥,勾勒出一個“大醫”,如何用科技進步,照亮生命之光。
為醫之道,以創新仁術闖禁區
2025年7月28日世界肝炎日,醫學期刊《柳葉刀》發布“全球肝癌防治策略和行動計劃”,中山醫院團隊領銜,匯集全球數十位專家,向“沉默的癌王”肝癌,發起全球總攻。
中山醫院舉行肝癌防治領域重大研究成果新聞發布會現場。(中山醫院供圖)
引人注目的是,這是這份醫學權威雜誌創刊200多年來,首次由中國專家學者牽頭,完成針對全球性重大疾病挑戰的報告。
與中山醫院院長周儉聯袂,持續深耕肝癌防治領域,中山的“肝外科天團”將中國醫學界的實力,呈現在全球聚光燈下。在數十年從醫生涯中,樊嘉始終以刀鋒除去傳統治療繭房,勇闖“無人區”,拼出攻克堡壘的“路線圖”和“作戰圖”,推動醫學不斷與時俱進。
1978年恢復高考那年,樊嘉在志願書上落筆填報了醫學專業,立志“當一名醫生”,而且要成為一名“醫術高明”的醫生。此後數十年,這名肝外科醫生無論多少榮譽加身,都沒有停止與肝癌“死磕”。
肝癌被稱為“癌王”,全球近半病例發生在中國。在那時,一個人罹患肝癌幾乎等於宣判死刑,當年的教科書上寫着:“肝癌病程2至5個月”。手執柳葉刀,他完成全球首例成人-兒童“廢棄”肝移植、亞洲首例成人肝心聯合移植、中國首例經典辟裂式肝移植、上海市首例成人-成人右半肝活體肝移植等,顯著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
樊嘉的一大創新是“多模式綜合治療技術”。20世紀90年代,確診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被視為接到“死亡通知書”,患者平均生存期僅僅數月。樊嘉團隊首創這一模式,將手術切除、門靜脈取栓、化療泵植入與術後灌注結合,使這類患者5年生存率從0躍升至26.8%,改寫診療指南。
創新不輟,他和周儉團隊持續向上突圍,歷時9年,發明僅需0.2毫升血液的檢測試劑盒,破解肝臟這一“沉默器官”的早診密碼。小小試劑盒,靈敏度達84%,特異性達88%,在疾病早期就能精準察覺蛛絲馬跡,為眾多患者贏得寶貴的治療時機。這一成果,被國際上譽為“肝癌早診里程碑”。
2024年,樊嘉團隊在《科學》《細胞》等頂級國際期刊連發兩篇重磅論文,發現突破傳統的“T細胞中心論”,為精準免疫治療開闢一片全新疆場。在“醫生”這一他始終引以為傲的崗位上,樊嘉用對創新孜孜不倦的追尋,一步步把肝癌逼到墻角。
“山高人為峰”,樊嘉常把這句話挂在嘴邊。“每一例‘疑難雜症’,對我們而言都可能是一座需要攀登的高山;每一次突破,都在刷新治療的‘最優解’。”樊嘉説。
在同事和患者眼中,這位謙和親切的醫生,對待臨床和手術“較真”得近乎苛刻;隨着創新“工具箱”日益豐富,別的醫院不治、不收的患者,他都當作“寶貝”收下,要和死神“再扳一次手腕”。
這種不斷挑戰禁區的勇氣,將無數被判“死刑”的患者拉回生之彼岸。
有不少在樊嘉手術刀下獲救的患者,在中山醫院的組織下,成立肝友會,慶賀自己的重生,分享康復之道,抵禦病魔的“糾纏挑釁”。每一次去參加,被患者簇擁着,樊嘉都覺得更添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以自己行醫的現身説法和持續科普,消除患者的恐懼,增加病人的信心。
樊嘉帶領肝移植團隊進行手術。(受訪者供圖)
手中攥刀,心繫病人。就是在日復一日對創新不斷的追尋中,以科學證據為基準,以患者福祉為目標,樊嘉和周儉率領團隊,聯合世界50多位頂級專家,最終達成具有全球視野和前瞻性的共識,在更寬領域共同應對公共衞生體系的嚴峻挑戰。
“産學研用”,做醫工融合“扛旗人”
2021年,當全球首款全身5.0T磁共振,自主研發的“大國重器”——uMR Jupiter首次裝機時,前期無數次參與研發論證的樊嘉,迫不及待躺了進去,成為全球首個體驗者。
樊嘉在國産高端醫療設備前。(受訪者供圖)
“這一成果,創造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超高場磁共振新標準。”樊嘉説。
彼時,中國高端醫療裝備面對國際壟斷,即便技術不斷突破,也難以獲得醫院和患者的信任,在三甲醫院裝機量幾乎為“零”。缺少來自臨床的應用檢驗,再好的國産設備,也沒有用武之地,必然拖慢迭代升級速度;醫院和患者常常得承受進口設備診療的高價、維修的緩慢,以及服務的“傲慢”。
作為國內領先的綜合性醫院,中山醫院率先向國産高端醫療裝備企業打開大門,不斷縮短設備從研發到臨床應用的時間,跑贏設備創新、造福患者的“最後一公里”。
這一被稱為“中山-聯影”模式的創新做法,不僅突破“醫、研、産、用”的固有弊端,更一舉打破進口依賴,源源不斷創造中國高端醫療裝備的數個“首次”:中國首&3.0T MR 的誕生,中國首&PET/MR的臨床試驗,世界首&2米PET/CT的全球率先應用……
“我們與中山醫院共同完成數百次技術迭代,中山是聯影最離不開的‘戰友’之一。”聯影集團董事長薛敏説,“中山聯影”模式為代表的産醫融合機制,為科技賦能臨床醫學,創造了一條自主創新的突圍路。
樊嘉是這一模式的開創者和設計師。他至今難忘和國産設備初次照面的心情——“第一次相遇”,開啟一個關於産醫攜手的傳奇。
“只要對病人有益,就值得去做!”從2014年聯影成立之初,矢志為國爭光的樊嘉和班子成員,就鄭重拍板,在精準、安全的前提下,中山要敢於“吃自主創新的螃蟹”。引入聯影全線影像設備、成為國內最早的國産品牌應用示範之一;更重要的是,當年,中山便成立專家小組,由院領導、放射科、核醫學科、設備材料科等負責人共同參與,實現了“生産者”與“使用者”的完美對接,成就一場以“追趕、超越”為關鍵詞的新賽道比拼。
樊嘉深知:國産高端醫療裝備要實現“並跑”乃至“領跑”,必須堅持臨床需求導向的創新路徑,中山就是要扛起“産學研用”貫通的大旗。
而今,“中山-聯影”2.0版本已形成從原始創新、設備研發到標準制定、人才培養的完整閉環,並不斷被全國各地複製推廣。在中山等一批頂尖醫院的支持下,“中國製造”不僅突圍成功,還成功走向海外,逆襲歐美、遍佈“一帶一路”。
實踐出真知,醫生不僅要擅長治病救人,還要敢當發明家,為自主創新賦能。産醫融合的“雙向奔赴”,正在多個醫學領域落地生根。
在樊嘉的推動下,中山醫院10年來申請專利超3000項,轉化370余項,簽約金額2億元;連續5年,在中國醫院科技量值上排名第三,上海第一;進入全球生物醫藥産業發明專利排行百強榜;連續多年被評為上海市醫學創新轉化(pMIT-40)綜合指數十強醫療單位。
2022年11月,全國首個綜合類國家醫學中心建設項目在中山醫院啟動,樊嘉也迎來全新的課題。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衞生健康委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指導和支持下,中山醫院堅持問題導向、健康為先,聚焦國家層面急需解決的、關係人民群眾衞生健康需求的“臨門一腳”和“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問題,集聚“醫、學、研、産、政”要素資源,探尋“醫研産學政”融合新模式。
“這將有助於提升我國整體衞生健康水平,更深度參與國際醫學競爭。”樊嘉説。
“中山鐵軍”,用堅韌開拓傳薪火
“真正的醫生科學家,左手要握緊柳葉刀解除病痛,右手要拿起顯微鏡探索未知。”
樊嘉院士的這句話,是很多醫生職業生涯的指路燈。
青年肝外科專家高強,一直記得成長路上的一次經歷:那時,肝癌門靜脈癌栓相關研究的科研經費捉襟見肘,樊嘉就自籌經費,想方設法鼓勵大家堅持不懈;直到後續保障到位,數年後“瓜熟蒂落”,“門靜脈癌栓研究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這是一種追求科學的精神,更是一種為醫的境界。”高強説。
樊嘉和團隊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名師出高徒,在樊嘉院士悉心指導下,高強的博士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每一次進步,樊嘉總是再次為學生探路,指明新的研究方向:如何突破肝癌單分子單基因研究的局限,如何進行多維度、多層次、多組學系統性研究,如何用系統治療方案為“不可手術”的肝癌膽管癌患者帶來生機,如何在“精準醫療”時代提供個體化的新策略……
十年磨一劍,相關研究成果多次登頂國際頂級期刊《細胞》《自然》等,並被配發亮點評論。來自中山醫院肝外科的研究成果,頻頻驚艷全球。
最近,在樊嘉的指導下,高強又和小夥伴們一起,以“肝癌免疫微環境耐受特徵和免疫治療新策略”課題,獲得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大概就是堅持的意義。”高強説。
長期以來,樊嘉的“生物鐘”越撥越快,由於肝源珍稀,有時到達上海會在晚上,而肝移植手術又需要盡可能隨到隨做,他習慣這樣的工作節奏:時常夜深人靜時走進手術室,天光放亮後回家,7點半又準時在病區查房、門診、會議和日常手術,傍晚去查看病人,每週工作100個小時以上。
從“鐵人”到“鐵軍”,樊嘉將育人細節,固化為體制機制的安排。中山醫院形成“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長效機制,全面提升醫學人才培養核心競爭力,着力培養有國家意識、人文情懷、科學精神、專業素養、國際視野的有溫度的創新型卓越醫學人才。
“我們這個團隊,爭分奪秒做研究、做臨床、做創新,拼命地工作,都是為了治病救人這份事業。”樊嘉説。
既教手術,更育仁心;既躬身治病,更抬頭創新;既做科學家,也做發明家;從“門診不限號”,到“創新不設限”……在樊嘉的字典裏,無論身處何地,創新永遠都是最好的傳承,是對生命最大的敬畏。
當下,人類仍然面臨着諸多疾病的挑戰,樊嘉誓為良醫,走出了肝癌治療的中國之路。但是,還有很多頑症痼疾等待着醫學科學家去破解、去治愈。
“面對眾生對健康的期待,每一秒都不能浪費。”樊嘉説。
這支時不我待的接力棒,如今正穩穩地握在中山的新生代手中。最新登頂“銀蛇獎”的青年肝外科專家孫雲帆説:“致敬恩師的引領,感謝患者給予前行力量,未來要在踐行健康中國戰略的征程中,繼續以科技創新為筆,以臨床需求為紙,守護人民健康,接續奔跑、使命必達。”(記者 姜微 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