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央企舉辦控股上市公司業績説明會、投資者集中交流活動等,透露了市值管理相關計劃,多措並舉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和投資價值。中國上市公司2025年半年報顯示,央企貢獻了71%的分紅金額。在大手筆分紅的同時,眾多央企上市公司也在加快開闢“第二增長曲線”,加大力度布局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積極開展“硬科技”“新賽道”並購重組。
央企貢獻七成分紅金額
近年來,相關部門多次部署加強市值管理。國務院國資委2024年底印發的《關於改進和加強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央企要從並購重組、市場化改革、信息披露、投資者關係管理、投資者回報、股票回購增持等方面改進和加強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並將市值管理納入央企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
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央企及其控股上市公司不斷豐富市值管理“工具箱”,其中分紅是基礎性手段。例如,中信股份將旗下所有上市子公司納入市值管理考核,並實施中高級管理人員自費購股。同時,公司2024年發布三年期《股東回報規劃》,計劃分紅率2024年不低於27%,2025年不低於28%,力爭2026年不低於30%。2024年實際分紅率已達27.5%。2025年派發中期股息每股人民幣0.2元,較去年中期增長5.3%,分紅總額58.18億元。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日前發布的《中國上市公司2025年半年度經營業績報告》顯示,截至8月31日,818家上市公司公布了一季度、半年度現金分紅方案,較去年同期增加141家。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總額達6497億元,分紅公司整體股利支付率為31.97%,較上年同期略有提升,分紅穩定性、可預期性增強。央企發揮示範引領作用,貢獻71%的分紅金額,13家公司分紅超百億。
“上市公司應當立足提升上市公司質量,依法合規運用各類方式提升上市公司投資價值。”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宋志平&&,上市公司制定合理的分紅政策,能夠增強股東對企業的信心,有效提升企業的市場形象。
加快開闢第二增長曲線
提高發展質量是央企加強市值管理的關鍵之舉。國務院國資委在部署下半年工作時強調,國資央企要把發展新質生産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努力開啟增長的“第二曲線”,加快實現從要素大量投入的“汗水型增長”向科技創新驅動的“智慧型增長”轉變。
9月5日,記者從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國機集團)舉行的2025年上市公司集體投資者交流活動上了解到,中國電研、國機重裝、國機精工、蘇美達等多家集團控股上市公司正在加快開展相關工作。
國機重裝董事長韓曉軍&&,公司以高水平科技創新能力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把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作為公司開啟增長“第二曲線”的重要支撐,聚焦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4個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能源等未來産業開展研究和培育,堅持將戰略性新興産業、未來産業的培育發展與“十五五”發展規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穩步提升戰略性新興産業營收規模,保持戰略性新興産業營收佔比居於高位。
在能源領域,加大力度向“新”突圍也成為“三桶油”的一致選擇。中國海油總裁閻洪濤在2025年中期業績交流會上回答《經濟參考報》記者提問時&&,未來將增加研發投入,並跟蹤參與全球新能源發展。通過技術進步、管理能力提升等尋找有一定護城河的新能源産業,使之成為公司除油氣外的第二增長曲線。
按照國務院國資委的要求,2025年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産業收入佔比要達到35%。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研究員周麗莎預計,未來國資央企有望進一步加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投資。
“硬科技”“新賽道”並購升溫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來,越來越多的央企上市公司積極運用並購重組等工具提升投資價值。隨着9月5日中國重工A股股票終止上市,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的“千億級吸並案”收官。近期,遠達環保、內蒙華電、國投中魯、中化裝備、中化國際等眾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也先後披露了相關收購預案或最新交易進展。
國務院國資委近日發布的署名文章強調,要進一步明晰不同類型國有企業的功能定位,完善主責主業管理,通過戰略性重組整合有力盤活存量,依託高質量投資並購有序拓展增量,持續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助力各類資源要素進退流轉、優化配置。
國機集團董事長張曉侖&&,集團將引導上市公司用好市值管理“工具箱”,推動優質資源進一步向上市公司集聚,支持上市公司積極開展有利於提高投資價值的資本運營。引導上市公司聚焦産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加快整合行業資源,彌補産業鏈短板;支持上市公司圍繞提高主業競爭優勢、增強科技創新能力,開展同行業、上下游重組整合,做強做優做大核心主業;支持上市公司通過市場化並購加快布局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培育新質生産力。
“上市公司要根據自身的業務要求,積極開展基於轉型升級等目標的跨行業並購,以及有助於補鏈強鏈、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水平的資産收購。”宋志平稱。
周麗莎也&&,國務院國資委將市值管理納入央企考核,並購重組成為提升估值的關鍵手段。未來,半導體、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硬科技”“新賽道”領域並購將提速。(記者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