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觀察·聚焦暑期檔|“浪浪山”的故事何以打動人心?-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16 15:05:38
來源:新華社

文化新觀察·聚焦暑期檔|“浪浪山”的故事何以打動人心?

字體:

  2023年,動畫短片集《中國奇譚》裏在浪浪山辛苦打拼的小豬妖,曾讓無數人共情共鳴。

  今年夏天,那只小豬妖又回來了。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上影元文化等共同出品的《中國奇譚》首部動畫電影《浪浪山小妖怪》正在熱映,上映14天票房超8億元。在新片眾多的暑期檔,該片為何能贏得觀眾認可?

  根植傳統,探索故事新表達——

  《西游記》,一個家喻戶曉的中國故事。

  影片故事借用了“西游”的框架:四個“草根”小妖,假扮唐僧師徒組團西行,踏上一段荒誕離奇、笑淚交織的取經之旅。

  “創作時我們明確要講一個關於小人物的故事。”導演、編劇於水錶示,影片主角沒有選用動畫片中常見的動物,而是聚焦西行路上默默無聞、少人問津的“草根”角色,最終選定的黃鼠狼、蛤蟆等,契合了本片“無名之輩”的主題。

  電影脫胎於《中國奇譚》中的短片《小妖怪的夏天》。如今觀眾看到的動畫長片,在主旨思想上作出新探索。

  監製、藝術總監陳廖宇認為,短片中主人公僅停留在“離開浪浪山”這一選擇上;而長片中其生存需求更強烈、目標更明確,所以組團“踏上取經路”。

  在西行路上,“草根”取經團獲得沿途眾人的認可,逐步建立“取到真經”的信心,也逐漸明白了什麼是善惡對錯,不斷成長。於水説:“影片最後,主人公們真正遇上‘九九八十一難’中的一難。他們被迫取捨,選擇堅持出發時的信念,捍衛尊嚴與正義。”

  取材自傳統文學經典,作出新的闡釋表達,觀眾從中獲得了新的認知與體驗。

  觀照當下,生動刻畫人物形象——

  “一部孩子看笑、大人看哭的電影”“有淚點、笑點、燃點”……這是不少觀眾在觀影后的直觀感受。電影如何讓各個年齡層的觀眾共情?

  “人物角色要立得住。”總製片人、策劃李早認為,小人物的身份設定更貼近生活,他們的喜怒哀樂大家更能感同身受,産生情感認同。

  電影借鑒喜劇作品常用的身份錯位橋段,産生了較強的喜劇效果。“例如,假扮孫悟空的猩猩怪膽小、‘社恐’,假扮沙僧的黃鼠狼精是一個‘話癆’,主角與配角身份顛倒了,自然就會形成一些笑料。”於水説。

  讓觀眾捧腹大笑的同時,影片關於四個無名之輩的刻畫讓人印象深刻。

  蛤蟆精起初投機取巧,最後選擇與團隊共進退;猩猩怪一開始缺乏主見,到最後堅定認為自己是齊天大聖,是團隊中的理想主義者;黃鼠狼精從“説話不過腦子”到懂得獨立思考、堅守立場;小豬妖則是務實勇敢、有上進心的帶隊人。

  “主人公們或許有缺點不足,但他們真誠勇敢、有血有肉,最終完成了屬於自己的修行,活成了自己的英雄。”於水説,這般接地氣的小人物敘事視角,更能激發觀眾從作品中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

  “職場裏努力拼搏,家裏有人噓寒問暖,西行路上朝着‘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的目標奮鬥……影片融入眾多現實議題,通過具象化的生活場景觸動當代年輕人的內心。”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卜希霆説。

  潛心創作,營造中式審美意蘊——

  “我們組建了一支600餘人的製作團隊,花4年多時間,製作1800多組鏡頭,打磨2000多張場景圖,同時盡可能讓出自不同畫師之手的場景保持風格一致。”陳廖宇説。

  繼承傳統畫風。電影傳承了上美影的創作風格,保留了動畫“中國學派”的藝術性和繪畫性,借助中國傳統繪畫的筆墨和線條,大處寫意、小處寫實,營造東方美學的獨特氛圍。

  追求表達創新。聽覺上,嗩吶、竹笛與電子音效混搭,現代技法與中國民樂融合;視覺上,強調光影和色彩的運用,貼合當代觀眾的觀影偏好。

  陳廖宇用“筆墨意‘鏡’”四個字總結了電影的美術製作——“我們用筆墨和畫意去構造更加電影化的鏡頭,借此來敘事和呈現”。

  “熟悉的畫風又回來了”“上美影充滿國風色彩的畫面,仿佛讓我回到小時候”……濃郁中國風、東方韻的表達,是影片獲得觀眾認可的重要原因。

  “《浪浪山小妖怪》是我們堅持用中國畫筆講述中國故事的最新探索。”李早&&,上美影一代代創作者始終踐行“探民族風格之路,敲喜劇樣式之門”的創作主張,用民族風格的畫筆展現時代精神,用新視角新手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策劃:張曉松

  主編:林暉、孫聞

  記者:邢拓、許曉青

  劇照由片方提供

【糾錯】 【責任編輯:王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