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特斯拉明確Optimus Gen3預計2026年量産,疊加行業內多家企業相繼敲定人形機器人量産時間表,在多重利好共振推動下,人形機器人板塊的市場關注度顯著升溫。
本篇,就讓我們走近人形機器人,看看他們有什麼“神通”,為什麼要設計為人形外表?能實現什麼功能?
人形機器人,不止是長得像人的機器人
機器人其實離我們的生活非常近,酒店裏能上下電梯的外賣機器人、家裏能轉圈清掃的掃地機器人、車間裏焊接零件的機械手臂,都是“機器人”。但是,它們都只能按照既定程序去執行單一的工作,靈活性較低,如果你想要酒店的外賣機器人,突然改去掃地,它既沒有掃地的配件、也沒有對應的程序,根本沒法做到。
而人形機器人,更像是“走進人類世界的新朋友”,它不光有和人類相似的外形(如下圖所示),具備可活動的大腦、軀幹、四肢,能做出抬手、邁步等人類的肢體動作。
更關鍵的是,人形機器人的目標是成為“多面手”,也就是成為一個通用&&,能適應各種非定制化的場景。通俗的説就是:既能在倉庫搬箱子,又能在家裏打掃衞生。
要實現這種跨場景幹活的能力,離不開AI技術的支持。要模仿人類行為、靈活應對不同任務,人形機器人需經過“感知à決策à執行”的完整流程,比如先靠傳感器感知外界,分清桌上的雞蛋和水杯,再用 AI 算法分析信息、推理決策,判斷是該拿雞蛋還是水杯,最後精準控制肢體執行動作,這一切都離不開海量數據和AI大模型的支持。
9月10日,馬斯克在做客美國商業科技播客《All In Podcast》時也&&:“如果你想做人類能做的所有事情,你就需要一個人形機器人。如果你只想做其中一部分,那就簡單得多。”
總而言之,對於人形機器人的核心關注點,不是外形長得像不像人,而是能否憑藉通用適配的硬體與智能的軟體,像人類一樣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靈活完成各類工作,這才是人形機器人的“靈魂”。
將機器人做成人形,是為了方便人類
可能有人會問:機器人只要能幹好活兒,長成什麼形狀不都行嗎?為何偏偏要是人形?
做成人形,核心思路是為了讓機器人適應人類世界,而不是讓人類世界去遷就機器人。我們住的房子、用的工具,全是按人類的尺寸設計的,門把手一抬手就能抓到,椅子寬度剛好夠人坐,螺絲刀的大小正好適合手抓。人形機器人有和人相近的身高、手臂長度、關節等等,不用額外加裝配件,也不用改造人類世界的既有布局,就能用人類的工具,快速“上崗”工作。
此外,人形設計也會讓機器人和人打交道時更有“溫度”。當人形機器人可以通過眼神交流、肢體語言、聲音語調等類人的形態去和人類互動時,能更利於拉近和人類的距離。特別在養老、育兒、照顧病人等場景中,這種類人的互動,會比冰冷的機械更易讓人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