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師範大學一二·一西南聯大校區,微風拂過鐫刻着“剛毅堅卓”校訓的灰白石碑,與暖黃色外墻、朱紅色窗框的西南聯大博物館相映成趣。
跨越時空,博物館不僅訴説着西南聯大的傳奇,更與北方山河間的另一處記憶遙相呼應——那便是同期誕生的西北聯大。
80年前,中國人民以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以史為鏡,彼時的中國,國土大片淪陷,百姓流離失所,教育火種卻未因動蕩熄滅。
隨着硝煙瀰漫,為保文脈不絕,中國多所高等教育學府南下西遷。在抗戰烽火中形成的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南北呼應,共同構築起抗日救國的教育戰線。
聯大的故事始於1937年的風雨同舟。如今,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弦歌不輟,仍以各自的方式,將那段崢嶸歲月裏的堅守與傳承,化作照亮當下的精神薪火,生生不息。
萬里遷校護文脈
時針撥回至八十余載前,時局驟緊,烽煙直逼腹地。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以極其殘暴、野蠻的行徑,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山河破碎,國將不國。
為保存中華文化教育命脈,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南遷長沙,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國立北平研究院西遷西安,成立國立西安臨時大學。
不久,寧滬失守,武漢震動,長沙危急。國立長沙臨時大學西遷抵昆,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而西安臨時大學則南遷漢中,更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
如今,從西安乘坐高鐵,抵達秦巴盆地漢中,只需要一個小時;但在抗戰烽火籠罩着的1938年,1700余名西安臨大師生,過渭河、翻秦嶺,用時一個多月才走完這段路程。
從渭河之畔的艱難跋涉,到滇池之濱的文物留存,高校西遷的崢嶸歲月仍在不同坐標上呼應——在雲南師範大學西南聯大博物館展櫃裏,泛黃的日記與磨損的油燈靜靜陳列,悄然喚醒參觀者那段風霜記憶。
1938年2月,長沙臨時大學師生分三路入滇。一路沿粵漢鐵路至廣州,經香港乘船抵越南海防,再由滇越鐵路至昆明;一路乘車沿湘桂公路經桂林、柳州、南寧,過鎮南關(今友誼關)抵越南河內,再由滇越鐵路到蒙自、昆明;一路由200多名師生組成“湘黔滇旅行團”,徒步橫跨湘黔滇三省,歷時68天,行程1671公里,抵達昆明,被譽為“教育史上的長征”。
“湘黔滇旅行團”採取軍事化管理,湖南省主席張治中特派黃師岳中將擔任團長。黃子堅、李繼侗、曾昭掄、袁復禮、聞一多、李嘉言、王鍾山、郭海峰、吳徵鎰、許維遹、毛應鬥11名教師組成輔導團。
徒步行軍伊始,採用標準的軍隊行軍方式,兩路縱隊沿道路兩側齊頭並進。此行,除去途中休息、天氣阻滯及以舟車代步外,實際步行40天。
這段行軍歲月,恰好被聞一多寫給父母的信件生動記錄——1938年3月6日,狂風暴雨不止,旅行團在風雨中步行20里到沅陵縣、住宿辰陽驛後,他在給父母的信中,道出了“湘黔滇旅行團”行路的不易:至途中飲食起居,尤多此生從未嘗過之滋味,每日六時起床(實則無床可起),時天未甚亮,草草盥漱,即進早餐,在不能下咽之狀況下必須吞幹飯兩碗,因在晚七時晚餐時間前,終日無飯吃,僅中途約正午前後打尖一次而已。所謂打尖者,行軍者在中途作大休息,用乾糧、飲水是也。至投宿經驗,尤為別致,六日來惟今日至沅陵有旅館可住,前五日皆在農舍地上鋪稻草過宿,往往與雞鴨犬豕同堂而臥。
一路上,聞一多被祖國壯麗的河山所震撼,沿途創作了不少速寫。經過湘西時,他不顧旅途勞頓,一到宿營地就帶着幾名年輕學生走家串戶,采風問俗。在破舊的村舍裏,留下他與鄉親們促膝長談的身影。
在這裡,聞一多不僅調查了苗族的語言、民俗、民謠、神話,也了解了湘西百姓的生活。原本物産豐饒的湘西,在國民黨的統治下,土匪肆意橫行,百姓困苦不堪。湘西老百姓終年靠粗米、苞谷、野菜、鹽水度日,但即使這樣艱難,熱情淳樸的當地百姓還要千方百計地切一盤薑絲,或煮一碗豌豆來款待旅行團的師生們。這些衣衫襤褸卻心地善良的老百姓,讓聞一多終生難忘。
旅行團所到之處,當地人民都盡可能地提供支持和幫助。貴州玉屏的民眾把房屋騰讓出來、打掃乾淨,歡迎旅行團師生入住;雲南平彝(今雲南省富源縣)專門派保安隊到貴州、雲南交界的亦資孔(今貴州省盤州市境內)迎接師生們;雲南沾益的地保挨家叮囑當地的商店不要哄抬物價;雲南馬龍早早地準備好住宿地點,等待旅行團的到來。
旅行團一路上積極開展抗日宣傳,激起了民眾的愛國熱情。為慶祝&兒莊大捷,師生們在貴州安南(今貴州省晴隆縣)舉行了游行大會,人們敬佩這些肩負保存民族文化命脈使命的遠方來客,也深深被他們克服重重困難、徒步前行的毅力所感動。
“一路上,師生們穿山越嶺,少則每天十多公里,多則幾十甚至上百公里,每天晚上的必修課是‘挑腳泡’。”雲南師範大學西南聯大博物館副館長李婭説,師生們一路上游覽了祖國的壯麗山河,了解了各地的風土人情,經受了身體上、意志上前所未有的考驗,最終於1938年4月28日抵達昆明。
西遷的顛沛流離,深深觸動當代學子。“循着聯大學子的腳步走來,錚錚足跡,穿越烽火硝煙,承載着他們求學的希望。”雲南師範大學學生楊定傑説,他和同伴參與了“重走聯大路 續寫強國夢”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從昆明前往蒙自,用腳步丈量聯大精神。
在那個山河破碎的年代,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一南一北交相輝映,共同擎起“文化抗戰”的大旗,為中華民族保留了高等教育火種,以血性之姿,踐行着為愛國而教、為救國而學的神聖使命。
弦歌不輟育英才
西遷傳薪火,聯大舊址顯育人初心。
在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古路壩村,西北工學院舊址內,歷經歲月卻依舊規整的校舍遺跡靜靜矗立——恍惚間,仿佛能看見當年西北聯大師生在簡陋條件下鑽研工程、為國“鑄劍”的身影。
“站在師昌緒先生親筆題寫的國立西北工學院舊址紀念碑前,凝神聆聽歷史的迴響,那份於國難中堅守書桌的執着,深深叩擊着我們每個人的心扉。”西北工業大學航海學院博士生魚怡瀾的感慨,正是這段西遷育人史留給當下的深刻共鳴。
雖然遠離前線,但作為川陜咽喉的漢中依舊是日軍轟炸的重點城市。基於此,1938年5月,在陜西城固正式開學的西北聯大“化整為零”,將各學院分置於漢中域內三個縣的六處教學點,文、理、工、農、醫、師範各科齊備,雖説條件艱苦、交通不便,但終於為學生覓得一張安靜的書桌。
草舍茅棚,孜孜研讀。中國材料科學之父、已故的師昌緒院士談起在古路壩,透過屋頂縫隙看到星月高懸,而自己仍在為通過考試熬燈苦讀時,眼中泛起了淚光。
艱苦的條件更激發了學子報國的決心。彼時的漢中,西北聯大師生積極在當地開展科研工作,既鞏固和運用了所學知識,更加深了對中國西部的實際認知,為日後立志於服務西部各領域建設奠定了基礎——
考古委員會在城固的張騫墓中挖掘出漢代遺物和博望封泥,證實墓主人乃張騫無誤,為張騫墓在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提供了關鍵性佐證;
國文係黎錦熙總纂完成多部陜西地方志,其中為編寫《城固縣誌》而撰寫的《方志今議》,提出了新修方志的體例、原則與方法,成為國內編修志書的重要理論參考;
水利工程系師生對有着近兩千年歷史的漢中五門堰開展測繪與擴充規劃,為進一步利用和提高灌溉效益提供依據,如今仍在當地的農業灌溉中發揮着重要作用。2017年,“漢中三堰”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
地質組師生在秦嶺南麓到巴山北坡開展地質勘查,完成近現代開秦巴山區地理研究先河的《漢中地質志》,為漢中地區留下了寶貴的地質資料,成為後續地質研究的重要參考;
…………
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西北聯大所涉10所高校走出兩院院士195位。僅從工學院所在的古路壩就走出15位院士,近百位文學家、教育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完成了70余項有重大影響的人文與科技成就。
“西北聯大整體植入了廣袤的西北大地,從根本上改變了西北高等教育‘小而散’的貧弱格局。”西北聯大聯盟秘書長、西北大學西北聯大與大學文化研究院院長姚遠説,抗戰結束後,北平大學雖有部分師生回到平津,但其主體和建制仍在陜甘,為西北地區留下了一個文、理、工、農、醫、綜合、師範學科大致齊備的高等教育體系,奠定了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同歷漫天烽火時,西南亦苦續弦歌。
在抗戰的艱苦環境中,西南聯大辦學經費十分匱乏,辦學條件極為簡陋。遷滇之初,學校沒有自己的校舍,完全靠租借房舍艱難維持辦學。1939年新校舍竣工,教室為土坯墻、鐵皮頂,宿舍為土坯墻、茅草頂。瓦頂建築只有圖書館和食堂。教學和實驗器材滿足不了教學的要求,圖書資料也嚴重不足。
教室冬不保暖、夏不納涼,但是學生們不怕冷也不怕熱,他們怕的是下大雨,一下大雨,雨滴落在鐵皮頂上,叮咚作響,學生們就無法聽清教授講課。
有次,經濟係教授陳岱孫正在上課,雨勢漸起,學生們聽不清老師講課的聲音,大雨滂沱,無奈之下陳岱孫乾脆提筆在黑板上寫下“停課賞雨”,隨後正襟危坐,甘之如飴。
雲南師範大學西南聯大博物館講解員王馨説,雖然如今我們把這件事當做逸聞趣事來談,但在當年,聯大人正是用這種積極樂觀的心態來應對時局的艱難。
1938年至1944年,日軍戰機頻繁空襲昆明,西南聯大校舍也多次遭遇轟炸,“跑警報”一度成為師生們的家常便飯,聯大教授不得不疏散到昆明周邊的郊區居住。
艱苦的環境,並未阻止聯大師生治學研究。他們化筆成纓,著書立説,如錢穆著《國史大綱》、馮友蘭著《貞元六書》等,華羅庚在此期間發表20多篇論文,完成《堆壘素數論》《數論導引》這兩部數學史上的經典專著;戰時課程貼合報國導向,莊前鼎開設《兵工學》、王明之開設《軍用橋梁》等,以期實現學術報國。
結茅立舍,弦歌不輟。8000多名西南聯大學生中,先後走出175名院士,其中有2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100多位人文社會科學大師,以及大批蜚聲中外的傑出人才。
“絕徼移栽楨幹質。”西南聯大通過創辦多所補習學校等探索,極大地推動了雲南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聯大師生走出書齋,深入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實地調查,投身到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的實踐中,為雲嶺大地的發展進步作出了積極貢獻。
西南聯大在雲南播下教育火種。復員北返之際,西南聯大師範學院整建制留昆,獨立設置辦學。1946年,國立昆明師範學院正式成立。1950年,國立昆明師範學院改稱昆明師範學院,1984年更名為雲南師範大學。作為西南聯大在昆遺脈,雲南師範大學秉承“剛毅堅卓”的聯大校訓,大力傳承弘揚聯大精神,成就了“紅土高原上教師搖籃”的美譽。
薪火不熄,其功可讚。雲南師範大學西南聯大博物館館長李紅英説,西南聯大在極度簡陋和艱苦的環境中精誠團結、和衷共濟,大師雲集,名家薈萃,堅持為國育才,鼎力治學研究,服務抗戰救國,引領風氣之先,賡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
薪火賡續啟新程
聯大的精神文脈,在新時代薪火賡續、接續延綿。
如今,雲南師範大學繼承西南聯大“剛毅堅卓”校訓,沿用西南聯大校歌,開創了“六個一”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每年對新進教師和學生教唱《西南聯大校歌》;參觀一次西南聯大博物館和“一二·一”運動紀念館;觀看一部西南聯大紀錄片;聆聽一場西南聯大主題講座;通讀一部西南聯大書籍;在重要紀念日在舊址開展一次現場教學。
在學校組織下參觀西南聯大博物館後,雲南師範大學2025級新生高瑞鑫對校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學長學姐在艱苦環境中仍秉持‘剛毅堅卓’,潛心科研甚至投筆從戎,啟迪我們一代又一代學子都要把讀書與愛國緊緊相連。”
雲南師範大學還在校園活動中打造文化品牌。創辦“西南聯大講壇”,大力實施西南聯大物證搶救保護計劃、西南聯大口述史、西南聯大文庫等;打造大型音樂舞蹈史詩《西南聯大》、舞&廣播劇《聞一多》等多部原創文藝作品,以生動多樣的形式講述西南聯大教育救國故事。
聯大舊址內,矗立着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上鐫刻着834名從軍學生名錄。
“當我講解完紀念碑,一位聯大校友家屬仔細地看碑上的每一個名字,最終找到了自己外公的名字,她的眼淚瞬間奪眶而出。”雲南師範大學西南聯大博物館講解員王齊説,“那一刻特別觸動我,我不是簡單的史料的復述者,而是架起了觀眾與歷史的橋梁。”
1964級清華大學土木建築系校友陸根興,特意約上老同學前來參觀西南聯大舊址。“戰時舍生取義是英勇,和平時期恪盡職守何嘗不是一種堅守?”陸根興在參觀後動情地説,“我以八旬之身,站在西南聯大舊址前,真的很感慨,我的前輩們用鮮血書寫了生命的價值,而我們作為後輩,一定要用一生的奮鬥來延續這種價值。”
西南聯大的精神力量,不僅讓參觀者心生共鳴,更在新的辦學探索中得以延續。
2022年6月,西南聯合研究生院經批復在西南聯大舊址內應運而生,由雲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雲南師範大學攜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共建,匯聚6所學校的394名優秀導師,開設23個博士專業、17個碩士專業,研究生2280人,成為傳承西南聯大精神的高地。
“這是一所沒有‘大門’的大學。”西南聯合研究生院綜合部負責人常志偉説,在這裡,學生們能共享多所高校的資源,接受雙導師指導,更有機會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交流學習。
經過建設,如今西南聯合研究生院已初步建立以部屬高校領辦相關學科為引領,博導隊伍為根基,招生計劃為保障,研究生培養和科學研究為核心,集中統一培養、赴合作高校交流學習、傳承西南聯大歷史文化、舉辦系列學術講壇為特色舉措的實體化運行模式。
在陜西,西北聯大亦以歷史守護與文化傳承延續着聯大文脈。
漢中市城固縣的三處西北聯合大學舊址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和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西北工業大學、西北大學等對各自校內老專家、老幹部及其後輩進行訪談,定期舉辦交流研討活動,新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
2022年,西北大學在建校120周年之際,組織師生“重走南遷路”,在陜西城固辦學舊址復立了《國立西北大學僑寓城固記》紀念碑,在校園裏設立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影壁等校園文化景觀。通過這些方式,增強廣大師生對西北聯大的了解和認同,賡續文化,傳承薪火。
2017年11月,由西北聯大的後繼院校及相關研究機構組成的西北聯合大學聯盟正式成立,旨在傳承西北聯大精神並促進高等教育發展。聯盟成立以來,在學術研究、校際合作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效。
近年來,作為西北聯大聯盟秘書處挂靠單位,西北大學已陸續推出《國黌播遷:西北聯大通史》《西序弦歌:西北聯大簡史》《融匯西東:西北聯大教育思想》《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檔案史料選編》等一批專著。
近期完成的《西北聯大親歷者口述史》一書即將付梓。該書編著者、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伍小東説,書中選錄了47篇回憶戰時戰後的校園故事,包括遷徙歷程、日常生活、家國情懷以及師生參與抗日救亡活動等內容,“以一種看得見、摸得着的親切感,幫助更多人感受這段艱苦歲月中師生們的堅持與信仰”。
西北工業大學深挖校史資源,通過書籍、影視、話劇等藝術形式,讓紅色記憶“活”起來。
全國首部校史電影《古路壩燈火》再現了抗戰烽火中師生們教育救國的赤子情懷;以校友師昌緒院士為原型的話劇《尋找師昌緒》,入選中國科協“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學校還編纂《古路壩——抗戰烽火中的教育聖地》等系列叢書,立體呈現學校與民族同命運、與時代同步伐的發展歷程。
如今,一口由當年古路壩教學點所用銅鐘的複製品,安靜地陳列在西北工業大學校史館裏。但在參觀者心中,西北聯大抗戰報國的迴響久久不息。
“儘管條件艱苦,但師生始終共赴國難、&&鄉土、文脈不斷,為抗戰文化事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姚遠説,作為西北聯大辦學精神的繼承者,各家高校將進一步加大協同,充分挖掘西北聯大背後的紅色革命精神和愛國主義文化內核,讓西北聯大的薪火綿延。
八秩光陰流轉,這份浸潤着烽煙與堅韌的西遷記憶從未褪色。凝結着家國情懷與治學初心的聯大薪火,將繼續在中華大地上永續相傳,以其光熱賡續文脈、滋養後學。(記者 林碧鋒 許祖華 荊昭延 鄭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