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丨巴西可持續牡蠣養殖助原住民“雙豐收”-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21 11:33:11
來源:新華網

記者手記丨巴西可持續牡蠣養殖助原住民“雙豐收”

字體:

  新華社巴西貝倫11月21日電 記者手記|巴西可持續牡蠣養殖助原住民“雙豐收”

  新華社記者周永穗 楊家和 王天聰

  巴西東北部帕拉州庫魯薩市的勞魯索德雷村位於亞馬孫地區中心地帶,海水與河水在這裡交匯,形成了獨特的紅樹林生態系統。

  勞魯索德雷村居住着一千多名原住民,他們堅守故土,利用一種高效的牡蠣養殖技術改變了村子的面貌,使當地人的主要經濟來源從傳統的捕魚業轉變為如今的可持續牡蠣養殖業,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效益雙豐收,成為巴西可持續經濟與生活的典範。

  從村子出發驅車穿過雨林,再步行至庫魯薩河邊,記者看到這裡大片紅樹林的氣生根在退潮時縱橫交錯地暴露在泥灘上,一排排架子整齊地矗立在河邊,幾隻朱鷺在對岸的沙灘上,紅得耀眼。

  勞魯索德雷村水産養殖協會副主席若澤·達席爾瓦·加爾旺從架子上取下由塑料瓶製成的收集裝置,上面佈滿了牡蠣幼苗,他將它們抖落到篩網中,按照大小篩選出來並裝入對應的金屬網籠,再重新放入河中。

  加爾旺説:“不同規格的金屬網籠既能保證牡蠣正常捕食,也能防止螺類蟹類等天敵侵襲。等6個月到1年,牡蠣就可以收穫了。”加爾旺還告訴記者,在當地傳統的捕魚業難以持續的當下,這項養殖技術將村子從凋敝的困境中解救出來。

  本世紀初,應巴西中小企業輔助協會的邀請,古巴生物技術專家萊昂納多·薩亞斯來到當地教授了這種牡蠣養殖技術,大幅提升了牡蠣幼苗的培育能力,損耗率極低。相比傳統方法只有50%的成品率,該技術確保了超過90%的養殖成品可進入市場流通。此外,勞魯索德雷村作為淡水與海水交匯的紅樹林生態系統,是生物多樣性的天然溫床,在這裡養殖的牡蠣肉質更加飽滿,口味更佳。

  巴西環境部下屬的奇科門德斯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在當地設立了保護區,旨在促進傳統社區對可再生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基金會環境研究員瑪麗亞·奧古斯塔告訴記者,保護區內的居民們大多數是原住民,基金會會定期組織創業管理培訓,教他們學習防範各類威脅以及警惕環境破壞者。

  “牡蠣會攝取浮游生物、藻類和有機碎屑,每只牡蠣每天可過濾幾十升水,減少水體懸浮物和富營養化程度。由於氣候變化顯著,我們也會運用人工智能監測給養殖戶提供科學建議。”奧古斯塔説。

  巴西帕拉州聯邦大學海洋學家雷南·佩紹圖介紹説,隨着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日益頻繁,必須增強社區應對突發狀況的能力。目前應用的名為Lasmin的人工智能工具通過分析水體鹽度變化和氣候條件狀況,為養殖戶提供收集裝置投放時機與地點的科學建議。

  記者走訪當地村民時發現,幾乎每家每戶都有牡蠣殼做的手工藝品。勞魯索德雷村水産養殖協會成員米萊妮·本特斯在向記者展示自己用牡蠣殼手工製作的珠簾和鑰匙扣時説:“牡蠣不但賣得好,殼還可以拿來做手工,一點都不浪費!”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