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柏林11月20日電 題:透視破産潮背後的德國經濟困局
新華社記者李函林
啤酒廠破産導致大型連鎖超市供貨受影響、知名麵包供應商破産造成部分地區烘焙産品斷檔、巧克力製造商宣布將在明年復活節生産季結束後退出市場……近期德國主流媒體類似報道屢見不鮮。
多家研究機構預測,今年德國企業破産數量或創十多年來新高。能源成本高企、企業轉型乏力,疊加美國關稅衝擊,令德國企業生存空間不斷遭擠壓,經濟面臨多年未見的嚴峻挑戰。
破産潮蔓延
德國多家生産企業&&,産能利用率不穩定、固定成本過高、競爭力下降,加上電費壓力,導致傳統消費品企業發展面臨的壓力不斷增大。研究機構指出,企業破産已開始影響零售和終端市場,反映供應鏈緊張局面。
然而,食品和消費品領域的震蕩還不是全貌,更深層的壓力正在德國經濟的“中堅力量”——中型製造企業中顯現。在能源價格高企、出口訂單減少以及美國高關稅等多重因素擠壓下,許多深耕本地和出口市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德國家族企業紛紛感到難以為繼。
例如,主營起重機與重型吊裝設備的許弗曼公司&&,高關稅疊加經濟疲軟,使經營遭遇斷崖式惡化。百年陶瓷品牌羅森塔爾也宣布關閉主力工廠,而成立於1905年的針織機械製造商邁耶西在全球貿易動蕩衝擊下最終申請破産保護。
隨着破産案例不斷攀升,德國製造業長期積累的結構性問題日益凸顯。德國工業的支柱不僅靠跨國巨頭,更依賴數量龐大、分佈廣泛的中型家族企業,它們在全球供應鏈中承擔着關鍵零部件製造和工藝支持。然而,正是被視為“德國實力核心”的這一層如今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就業受衝擊
隨着破産潮蔓延,德國政商界圍繞企業困境“病因”與應對“處方”的討論不斷升溫。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8月共提交1979起企業破産申請,同比增長12.2%;債權人索賠總額達到54億歐元,遠高於2024年同期數額。
德國工商大會針對約2.3萬家企業的最新經濟景氣情況調查顯示,近三成企業預計未來幾個月業務將進一步惡化。該組織預計,今年全年企業破産數將超過2.2萬起,創十多年來新高。
德國工商大會首席分析師福爾克·特賴爾&&:“經濟形勢極度緊張,越來越多企業難以為繼。十年來從未有哪個時候像今年這樣,多家企業徹底退出市場。”
大型企業的重組計劃進一步加劇着市場緊張情緒:DHL宣布將在年底前裁員約8000人,西門子宣布到2027年9月裁員約6000人;到2030年,德國最大鋼鐵製造商蒂森克虜伯鋼鐵計劃裁員約1.1萬人,博世計劃裁員約1.3萬人。
德國市場研究機構捷孚凱數據顯示,10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再次下降,貿易摩擦加劇、通脹等削弱了德國經濟在短期內復蘇的可能。
政策與結構挑戰
不少經濟學者認為,破産潮反映了長期結構性矛盾的集中暴露。德國製造業高度依賴中型企業和外向型市場,繁瑣的行政程序與外部關稅壁壘等因素正在迅速壓縮中小企業的盈利空間。破産潮既反映德國企業流動性不足和商業模式脆弱,也暴露了整個産業鏈在全球競爭中的弱點。
面對經濟低迷和破産潮蔓延的新形勢,德國聯邦政府將重振經濟作為核心議程,試圖通過削減政府開支、去官僚化、提振投資等一系列改革扭轉經濟頹勢,但相關政策效能尚需時日才能充分顯現。
德國經濟專家委員會在最新年度報告中指出,德國經濟在經歷兩年衰退後依然動力不足,要重新回到穩健增長軌道,必須提高生産率、推動創新並擴大投資,但外部貿易環境正在變得更加嚴峻。
專家建議,德國政府在推進投資和減稅的同時,應加快産業數字化進程、推動供應鏈多元化,以改善中型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但在外部關稅衝擊與內部改革滯後的雙重壓力下,短期內扭轉破産上升趨勢並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