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抬頭看見飛機翱翔於藍天時,有沒有想過,支撐這個龐然大物突破地心引力的核心是什麼?其實是被譽為“工業皇冠上明珠”的航空發動機。
飛機的“動力心臟”
簡單來説,航空發動機是一種將燃料能量轉化為機械能,為飛機提供飛行動力的精密熱力機械。
它的工作原理看似直觀:吸入空氣後與燃料混合燃燒,産生高溫高壓氣體,通過噴管高速排出時産生反作用力(推力),推動飛機前進。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
但實際上,其內部結構相當複雜:一台先進的航空發動機包含數萬個零部件,涉及材料學、流體力學、熱力學等多個學科領域。
如今,除了我們熟悉的民用航空領域(客機、貨機)和軍用航空領域(戰鬥機、轟炸機、預警機),航空發動機的應用場景也滲透到應急救援、支線物流、油氣輸送等多個關鍵領域。
“刀架+刀片”模式
如果你用過剃鬚刀、墨盒打印機或膠囊咖啡機,對“刀架+刀片”模式一定不陌生——商家以低成本銷售耐用的“刀架”(如剃鬚刀架、打印機機身)鎖定用戶,再通過高頻更換、高毛利的“刀片”(如剃鬚刀片、墨盒、咖啡膠囊)實現長期盈利。
航空發動機採用的也正是這種“刀架+刀片”商業模式,航空發動機的“刀架”,就是發動機整機本身。在銷售初期,整機的定價往往需要覆蓋研發、測試、生産的部分成本,但由於研發投入極高、研發周期極長,單靠整機銷售很難快速盈利,甚至在量産初期仍處於現金流為負的狀態。
但整機一旦交付給航空公司、軍方等客戶,就形成了“鎖定效應”:一方面,發動機的設計與飛機機身高度匹配,更換其他品牌的發動機需要對飛機進行大規模改造,成本極高;另一方面,發動機的維護、維修需要原廠提供技術支持與適配部件,客戶很難脫離原廠商的服務體系。
圖:航空發動機現金流
資料來源:上市公司年報
而航空發動機的“刀片”,則是貫穿其全生命周期的後市場服務,包括日常維護、部件更換、性能升級等。發動機的使用壽命可達20-30年,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刀架”(整機)購買一次,但“刀片”(後市場服務)的需求卻持續存在,日常的航線維護、定期的大修檢測,都需要持續支付服務費用。參考羅爾斯・羅伊斯(RR)公司的數據,航空發動機企業維護收入遠超整機銷售收入,這為廠商提供持續現金流,是廠商實現盈利的核心來源。
後端主導的産業鏈價值分佈
“刀架+刀片”模式在航空發動機行業落地,背後是一條覆蓋“設計研發-加工製造-運營維修”的完整産業鏈。
根據中國銀河證券研究院數據,這條産業鏈的價值分佈從成本視角來看,呈現“後端主導”特徵:設計研發佔全生命周期價值的10%,加工製造佔40%,運營維修佔50%。可見,後市場服務才是形成主要回報的區間,而這個階段需要耐心等待其慢慢實現。
資料來源:中國銀河證券研究院,上市公司年報
航空發動機的價值故事,並不止步於“賣出第一台發動機”的短暫瞬間,而是延續在之後二三十年裏每一次起飛、每一次檢修維護保養、每一次軟硬體升級之中。刀架鎖定客戶,刀片細水長流。未來,相信隨着航空業在民軍領域的拓展,後市場潛力或將進一步釋放,掌握核心技術與服務能力的企業,將以“刀架 + 刀片”模式的深化,為航空産業注入持久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