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由聲網與 RTE(實時互動) 開發者社區聯合主辦的 Convo AI & RTE 2025 第十一屆實時互聯網大會在北京正式開幕。本屆大會以“AI 有聲”為主題,匯聚了全球頂尖的 RTE&對話式 AI 專家、開發者、企業代表與生態夥伴,共同探討實時互動與對話式 AI (Convo AI) 深度融合的新場景、新架構與新機遇。在主論壇上,聲網創始人兼 CEO 趙斌、微軟(中國)首席技術官韋青、Agora 聯合創始人 Tony Wang 等嘉賓分別帶來主題演講和圓桌討論。

趙斌:RTE 服務量首破萬億分鐘,對話式 AI 將成為下一代 AI Infra 重要部分
在今年的 RTE 2025 實時互聯網大會開場演講中,聲網創始人兼 CEO 趙斌宣布,聲網年度服務分鐘數首次突破1萬億分鐘,標誌着 RTE 技術已成為不可或缺的關鍵基礎設施。與此同時,視頻高清化比例在過去兩年增長超過10倍,海外市場720p 以上分辨率流量佔比已超 80%,WebRTC 全球搜索熱度呈現爆發式增長,這一切標誌着實時互動行業正迎來新一輪創新熱潮。
然而,在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的同時,産業依然面臨着從"連通"到"對話"的本質挑戰。當交互對象從“人與人” 擴展到 “人與AI”,實時互動在環境感知與交互自然度上仍存在明顯缺陷。行業數據顯示,僅21%的用戶對現有 AI 對話體驗滿意,部分服務的用戶流失率高到“不可接受”。究其根源,人類對話中僅有7%的信息來自語言內容,超過90%的信息感知依賴於語調、表情和肢體語言等非語言要素。要實現真正的“類人對話”,企業必須系統性攻克低延遲響應、自然打斷、上下文管理、情感理解與表達等複雜挑戰。
多模態大語言模型(LLM)的出現讓計算機具備了類人的實時語音對話能力,為解決這些挑戰帶來了全新路徑。趙斌&&,對話式 AI 正驅動 RTE 從能夠 “正常對話” 到 “聲情並茂”的關鍵躍遷,為 RTE 行業帶來一個不可估量的全新市場。
Deepgram 和 Opus Research 調研顯示,67%的企業已將語音 AI 智能體置於戰略核心位置,84%的企業計劃在未來一年增加相關投入。在開發者生態中,全球範圍內也正掀起一場實時語音技術的新浪潮,對話式 AI 與語音智能體創業公司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Y Combinator 近期的孵化團隊中,語音智能體公司佔比顯著提升;ARK Invest 預測 AI 陪伴賽道有機會從3000萬美元上漲到700-1500億美元;聲網對話式 AI 相關用量在2025年第三季度實現151%的環比增長,這一切都展現出強勁的市場需求。
而在眾多應用場景中,對話式 AI 將在情感陪伴、智能硬體、在線教育三大場景中率先實現規模化落地。在大會現場,趙斌演示了 AI 客服的功能,充分展現了當前對話式 AI 在實時交互與場景理解方面取得的突破性進展。
為幫助企業和開發者把握這一歷史機遇,聲網在大會上正式發布了《2025 對話式 AI 發展白皮書》及《對話式 AI 好奇者手冊 》,為行業提供了一套系統的實踐指南。同時,聲網推出了對話式 AI 引擎 2.0,對話式 AI 開發套件、對話式 AI 模型評測&&和對話式 AI Studio,加速對話式 AI 在實時互動行業的應用創新,開啟 RTE+AI 的新篇章。
Tony Wang:從中國速度到全球共鳴,AI 出海需完成“心智躍遷”
Agora 聯合創始人 Tony Wang 從全球化市場實踐的獨特角度,分享了中國 AI 企業在全球化進程中必須完成的“心智躍遷”。他指出,在 AI 技術全球化的浪潮中,出海已從 "可選項" 轉變為 "必選項"。AI 的全球化進程不僅依賴於技術優勢,更需要完成從“算法精度”到“心智廣度”的認知跨越。他強調“信任”是超越技術的新競爭壁壘,中國 AI 企業的全球化不只是産品或速度的競爭,更是一場理解差異、建立信任的長期修煉,而這種信任源自透明的數據治理、商業共贏以及文化共情三個方面的系統構建。
與此同時,針對産品的全球化,他指出真正的産品市場契合(PMF)在於“技術價值的全球化敘事”與“情感價值的本地化表達”相結合,既要聚焦解決人類共通的效率與情感陪伴需求,也要深入理解不同地域市場的文化特性。面對中國創業者雖具備技術深度、執行力與規模化理解力,卻常受限於商業語言與管理心智的現狀,他提出了 “Go Global, Go Local”的深度本地化策略,並強調領導者需完成從控制到信任、從競爭到共贏、從技術、創始人到團隊的心智全面升級,讓産品被全世界感知、信任與喜愛,才能在 AI 全球化的浪潮中打造出真正被世界信任的中國公司。
韋青:構建智能組織新能力——技術融於無形,方見真正價值
微軟(中國)首席技術官韋青在大會主題演講中深入分享了他對技術本質與 AI 應用的深刻理解。他指出,真正偉大的技術應當“融於無形”。許多公司的成功並非依賴技術本身的先進性,而是源於對技術深刻理解,並基於這些理解來滿足用戶需求。以 WebRTC 為例,聲網在2014至2015年選擇這一當時並不被主流看好的標準,正是因為其洞察了未來十年開發者的需求與技術趨勢,提前布局未來的發展方向。此外,他還提示開發者要回歸用戶體驗和場景價值,關注技術背後的持續價值與長遠動態,而非盲目追逐技術熱詞與短期風口。
他進一步指出,前沿組織與超級個體將成為 AI 時代的核心單元。在 AI 浪潮加速的今天,技術的真正力量在於“無之以為用”。企業需構建能夠有機協同人類與 AI Agent 的組織形態,而個體則應具備持續學習、指揮“AI 大軍”的能力。在追逐技術長板的同時,更應重視數據安全、流程再造、組織文化等“短板”,方能實現從“有 AI”到“用 AI”再到“是 AI”的躍遷。只有通過不斷探索未知領域,以人為本,技術才能真正服務於用戶,推動行業發展,並創造長久的價值。
圓桌:AI 産品出海的破局關鍵
在圓桌對話環節,聲網聯合創始人 Tony Wang 與天際資本創始人張倩、OceanBase CEO 楊冰、珞博智能聯合創始人潘雨楠、WaveSpeedAI 聯合創始人李樣兵圍繞 AI 出海的核心挑戰展開深度探討,從賽道選擇、競爭策略到落地執行等多維度探尋破局之道。
在出海賽道選擇上,張倩指出,Agent、AI 硬體與底層基礎設施正構成三大核心機遇。她特別強調,智能體 AI 尚處爆發初期,創業者在細分賽道深耕將大有可為。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張倩認為未來將形成兩極化的生態格局:巨頭主導通用場景,而深耕細分領域的 AI 原生企業同樣能憑藉專業深度建立堅固護城河。
潘雨楠則指出,AI 硬體企業必須深刻理解大模型能力與産品化落地之間的巨大鴻溝,通過持續創新保持“6個月到1年”的技術代差,以此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同時,中國企業應該發揮在供應鏈整合和快速迭代方面的傳統優勢,將技術深度有效轉化為産品優勢。
關於出海的市場策略,與會嘉賓也基於自身經驗分享了多元路徑。楊冰提出“順勢而為,揚長避短”的實踐心得,認為在與中資企業全球化同向而行的路徑上做深本地化做深行業是最高效的方式;潘雨楠則強調要根據目標市場對企業品牌和文化的接受度與匹配性來制定市場策略;李樣兵分享了從客戶需求出發確定市場,進而採用“聲西擊東”的創新策略——在北美建立品牌聲量,同時將業務重點布局在中東、東南亞等藍海市場。
在突破首個大客戶這一關鍵議題上,Tony Wang 和李樣兵都充分強調了出海企業在全球市場上與本地合作夥伴快速建立信任、構建合作生態的重要性。楊冰補充指出,對 To B 企業而言,通過構建完整的認證與服務體系幫助客戶實現自服務,也是出海企業跨越海外市場門檻的關鍵。
在圓桌討論的最後,與會嘉賓在關於人才建設方面達成了共識:出海人才需要兼具從0到1的創業經驗與強大的跨文化適應能力,這是支撐企業全球化布局的重要基石。
從“人人連接”到“人機共生”,RTE 技術與對話式 AI 的融合正在重塑溝通的邊界。未來,聲網將繼續與開發者、企業及合作夥伴共同推動實時互動生態的進化,迎接一個更加智能、實時、無處不在的交互新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