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規範公募基金業績比較基準的選取和使用,切實發揮業績比較基準表徵風格、約束投資和衡量業績等功能作用,證監會日前宣布就《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業績比較基準指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引》)公開徵求意見。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同步起草了《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業績比較基準操作細則(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操作細則》)。業內人士指出,《指引》及《操作細則》的&&,解決了長期困擾行業的“基準模糊化”問題,降低了投資者“選基”的信息不對稱,有助於引導整個投資生態走向更為健康、理性的長期主義。
業績比較基準是基金合同的基本要素,是基金管理人基於産品定位和投資目標而為基金設定的業績參考標準。從功能作用看,業績比較基準是基金投資的“錨”和“尺”,發揮確定産品定位、明晰投資策略、表徵投資風格、衡量産品業績、約束投資行為等重要作用。業績比較基準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投資者形成對基金産品風格的基本認識和對預期風險收益特徵的基本判斷,從而提升投資體驗。
據介紹,《指引》共六章二十一條,主要內容包括:一是突出業績比較基準的表徵作用,業績比較基準應當體現基金合同約定的核心要素和投資風格,一經選定則不得隨意變更。二是強化業績比較基準的約束作用,基金管理人應當建立全流程內控機制,提高內部決策層級,確保投資風格穩定性。三是發揮業績比較基準的評價作用,規範薪酬考核、基金銷售、基金評價等對業績比較基準的使用要求。四是健全多道防線,在基金管理人自我約束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信息披露和基金託管人監督。
具體來看,在業績比較基準的選取上,《指引》明確了選取規範,要求體現代表性、客觀性以及指數的特別要求等,基準的構成要素與權重應當符合基金合同關於投資目標、投資範圍、投資策略、投資比例等約定,能夠表徵基金的投資風格。在強化基準的約束作用方面,《指引》及《操作細則》要求管理人建立健全覆蓋業績比較基準選取、披露、監測、評估、糾偏及問責的全流程管控機制,提高基準選取的決策層級,由公司管理層對基準選取進行決策,並對選取基準的代表性、約束性和持續性承擔主要責任。在突出基準衡量業績的作用方面,《指引》明確管理人應建立以基金投資收益為核心的考核體系,體現産品業績和投資者盈虧情況,健全與基金投資收益相挂鉤的薪酬管理機制。基金評價機構應當將業績比較基準作為評價基金投資管理情況的重要依據。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指引》及《操作細則》的&&,解決了長期困擾行業的“基準模糊化”問題,有效規範基金管理人的投資行為,完善了公募基金的基礎設施建設,標誌着我國公募基金行業向着更加規範、透明、專業的方向發展。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經濟參考報》記者&&,《指引》及《操作細則》有望成為行業制度建設的“定盤星”。它通過建立標準化業績參照體系,解決了長期困擾行業的“基準模糊化”問題,使基金産品定位可以“精準標定”。通過強制要求基準必須真實“表徵”産品屬性,並將其與內部考核、薪酬激勵深度綁定,實質上是推動行業從追逐短期相對排名的規模競賽,回歸到“恪守策略、為特定風險收益偏好的投資者創造長期穩定超額回報”的本源。在他看來,此次指引的發布,對於公募行業基礎制度建設而言,填補了關鍵性的制度拼圖,引導資本從“快錢”轉向“聰明錢”,為資本市場注入寶貴的定力,為長期資金入市鋪平制度道路。
華夏基金表示,《指引》及《操作細則》的&&旨在規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業績比較基準的選取和使用,完善基金管理人的內部控制,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這是公募基金落實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的又一重大舉措,將有效規範基金管理人的投資行為,強化公募基金行業服務居民財富管理需求的作用,提升投資者體驗。
中金公司則認為,《指引》及《操作細則》的推出與落地,標誌着我國公募基金行業向着更加規範、透明、專業的方向發展,或深刻重塑行業生態。具體而言:完善公募基金的基礎設施建設,填補監管制度空白,推動公募基金業績比較基準的規範化、專業化與系統化;提高主動投資的紀律性與約束性,促進公募基金形成更加穩定清晰的投資風格,更好發揮公募基金的投資工具屬性;引導行業機構回歸“受信義務”與“價值創造”本源,夯實各類投資風格基礎,專注為投資者提供長期穩健回報,進而推動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田利輝指出,此舉極大地降低了“選基”的信息不對稱。一個清晰、穩定的業績比較基準,就是投資者判斷基金是否“言行一致”的最佳標尺,有助於其建立合理預期,避免被短期業績迷惑,從而引導整個投資生態走向更為健康、理性的長期主義。這也意味着投資決策更加透明、風險更加可控,真正實現“買得明白、投得放心”,提升投資者獲得感和市場信心。(記者 吳黎華 羅逸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