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視點丨從豐産到豐收,現代科技如何守住農民“錢袋子”?-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3 13:10:08
來源:新華社

新華視點丨從豐産到豐收,現代科技如何守住農民“錢袋子”?

字體:

 ■“花生達人”的豐産“密碼”

  2015年,23歲的徐松松在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當起了職業“新農人”。創業之初,他在外地考察學習期間發現,花生種植不僅可以實現全程機械化,而且其抗逆性和豐産性也很好,於是回來之後,就開始嘗試規模化種植花生,成了一名“花生達人”。

  徐松松和團隊通過自主育種、推廣全程機械化、搭建社會化服務體系等方式推動産業升級,選育出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花生品種,成立了提供全鏈條社會化服務的農事託管中心,建立了“花生協會+種植戶”的生産模式,實現“耕、種、防、收、銷”全流程服務。

  目前,徐松松團隊帶動和服務當地花生種植規模達3.6萬畝,其自主培育的花生品種畝産超600斤,累計帶動種植戶增收超1800萬元。

  在花生種植過程中,徐松松團隊還會提前制定極端天氣應對預案,將科技轉化為抗災保收的“硬支撐”。他們提供的科學指導讓種植戶們安了心。

  在徐松松這樣的“新農人”帶動下,阜南縣的花生種植産業實現了“量”“質”齊升的發展。目前,該縣花生面積在5萬畝左右,年産花生乾果類産品1.5萬噸至1.75萬噸。

 ■“新農人”用現代化技術守護豐收

  在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95後”“新農人”蔡亮亮,一邊用對講機調度收割機搶收,一邊盯着智能烘乾房的實時數據;不遠處,“00後”“新農人”蔡鴻雨正操控着移動式烘乾設備,把剛收割的濕稻穀直接送入機器……這群年輕的“新農人”,利用數字化工具和現代化技術,在“天公不作美”的陰雨季裏,守護着豐收的希望。

  蔡亮亮聽父輩們常説“雨天收糧,等於白忙”。但如今,年輕“新農人”帶着科技“武器”回到田間,把“靠天曬糧”的老難題,變成了“數據控糧”的新操作。

  相比蔡亮亮的固定式烘乾中心,蔡鴻雨選擇了更靈活的移動方案。他和團隊定制了3&移動式烘乾機,車身帶着輪子,能直接開到田邊。

  這些年輕“新農人”不僅會用科技,還擅長“抱團取暖”。蔡亮亮牽頭組建了“青年農人互助群”。群裏20多個年輕人,有人有烘乾房,有人有無人機,有人懂數據分析。一遇陰雨天氣,大家就分工協作,有人負責搶收調度,有人盯着烘乾設備,有人幫散戶&&移動烘乾資源。

  這群年輕“新農人”,用手機裏的數據流、田間的移動烘乾車,“烘”散陰雨天的“愁雲”,守護稻田裏的豐收。

  ■搶烘秋糧保豐收

  今年,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玉米和大豆兩大秋糧種植面積分別為47.15萬畝和101.5萬畝。為確保收上來的秋糧及時烘乾歸倉,當地各糧食烘乾點24小時不停作業,開足馬力搶烘秋糧。

  秋收以來,當地及周邊種糧大戶,紛紛將新收穫的秋糧運到淙祥農事服務中心進行烘乾。為滿足種糧大戶的烘乾需求,該中心專門啟用了糧食烘乾系統、倉儲區等多項配套設施,日烘乾量在300噸左右。

  為保障各烘乾點秋收期間的用電安全,當地供電部門成立了專項保障服務隊。

  據了解,在當地政府組織協調下,全縣28個糧食烘乾點正日夜不停滿負荷運轉搶烘秋糧。同時,當地政府還通過媒體、網絡&&等渠道向農戶發布了糧食烘乾點具體信息,並公布了全縣農技人員&&方式,確保農戶遇到技術問題時,能得到及時解決。

  統籌:李傑、王健、李佳琳

  編導:劉瑞娟

  記者:金劍

  包裝:夏勇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