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大火,中國的“戶外鼻祖”,日子不好過。
探路者公布2025年三季報,第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3.00億元,同比下降24.91%,歸母凈利潤1294.29萬元,同比下降20.32%。前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9.53億元,同比下降13.98%,歸母凈利潤3303.70萬元,同比下降67.53%。
對於業績下滑,探路者在報告中作出説明:一方面,戶外主業受市場環境變化及新品迭代等因素影響,産品銷售不及預期;另一方面,芯片業務雖整體發展向好,但受匯率波動影響,匯兌損失對業績形成拖累。
然而,財報數據顯示,戶外業務仍佔探路者總營收的約80%。拋開芯片業務的影響,探路者,怎麼了?
探路者,掉隊了?
提及中國戶外品牌,探路者、凱樂石、駱駝無疑是三位家喻戶曉的“老資格”,但三者如今的境遇大相徑庭。
就品牌熱度看,在小紅書&&,駱駝衝鋒衣相關筆記瀏覽量達4.2億,凱樂石相關話題也超過4.1億次,而探路者僅為3500萬左右,差距懸殊。
近些年,駱駝衝鋒衣憑藉高性價比已成為“年輕人的校服”;凱樂石則憑藉“專業攀岩”“MONT-X衝鋒衣”等標籤,建立起高端專業的戶外形象。
反觀探路者,在公眾認知中缺乏清晰的品牌標籤。以探路者主推的新品“極光Hyper衝鋒衣”為例,在小紅書&&,其單條筆記點讚雖超8600,但相關話題下僅有兩篇內容,總瀏覽量僅361.7萬。
在天貓旗艦店,該産品售價706元,銷量為1萬+件。對比來看,駱駝的爆款衝鋒衣,售價439元,銷量達20萬+件;凱樂石售價2800元的MONT-X衝鋒衣也實現1萬+件銷售。比大眾市場,熱度、性價比不敵駱駝;拼專業認知,又被凱樂石“搶”了風頭。
探路者,何以至此?

圖源:品牌天貓官方旗艦店
成也專業,困也專業
不少網友對探路者的現狀感到惋惜:“最初的時候,探路者絕對強於凱樂石。”
這一判斷有其依據。創立於1999年的探路者,早在2009年便登陸創業板,成為“中國戶外用品第一股”,而彼時的凱樂石尚在創立初期的摸索階段。
2002至2005年,國內自駕游熱潮興起,帶動帳篷、折疊椅等泛戶外産品需求爆發。探路者踩中風口,實現高速增長,並於2009年作為創業板首批企業上市,一度被譽為行業標杆。
2009年至2015年間,探路者營收從2.94億元快速增長至38.08億元的峰值。
然而,隨着戶外行業整體增長放緩,公司自2015年起轉向多元化戰略,通過收購多家旅游、體育&&試圖構建“戶外生態圈”。
這一轉型並未奏效,2016年探路者營收降至28.78億元,同比下滑24.42%。2017年,探路者提出重新聚焦戶外主業,但2018年至2020年,其營收仍連續出現大幅下滑。2021年,在全球半導體市場高速增長的背景下,探路者又切入芯片領域,形成“戶外+芯片”雙主業格局。
這種戰略上的分散無疑會削弱其專注力。2020年,中國戶外市場初現增長勢頭,並在2023年迎來爆發,競爭對手在這幾年間加速發力並快速崛起。
凱樂石自2020年啟動改革,聚焦高端專業市場,砍掉低端産品線,主打“MONT系列”等高性能産品,並廣泛應用GORE-TEX面料強化專業形象。駱駝則憑藉電商爆發,在2023年登上多個&&銷售榜首。
反觀探路者,雖擁有“極地倣生科技&&”等自主技術,並長期護航南北極科考、支持中國航天項目,卻未能將專業優勢轉化為大眾市場的爆款。其廣告宣傳投入明顯不足,2019年至2024年探路者廣告宣傳推廣費累計僅約4.5億元(取自年報中廣告宣傳推廣費本期發生額)。以2024年為例,探路者廣告宣傳推廣費為1.10億元,佔營收比重為6.9%。
作為對比,安踏體育在2020—2022年間,廣告及宣傳開支佔比均維持在10%以上,2024年該項支出雖降至9.0%,但總額仍達到約64億元,投入規模與營收佔比均顯著高於探路者。
業內專家指出,探路者的市場困境與其營銷策略和品牌傳播的薄弱直接相關。艾媒諮詢首席分析師張毅認為,公司戰略搖擺導致營銷資源分散,難以形成持續的品牌聲量。在産品端,由於缺乏對消費者需求的深度洞察,新品在功能、設計和性價比上未能形成差異化賣點,導致營銷傳播缺乏支撐點。與此同時,創始人套現影響了市場信心,而跨界芯片業務進一步分散了本可用於品牌建設的預算和精力。
零售獨立評論人馬崗指出,探路者在“專業化”與“大眾化”之間的戰略模糊,直接導致其品牌形象混亂。高管頻繁更迭使得營銷策略缺乏連續性,難以積累品牌資産。在戶外市場爆發期,競爭對手通過精準定位和飽和式營銷快速搶佔用戶心智,而探路者因營銷投入不足和傳播乏力,未能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認知。
面對這一局面,兩位專家一致認為,探路者需加大營銷投入,重塑品牌形象。張毅建議公司聚焦“泛戶外”場景,打造兼具科技感和性價比的爆品,並通過內容營銷和場景化傳播建立品牌認知。馬崗強調,企業必須明確品牌定位,加大營銷投入,通過持續的品牌傳播重建用戶認知,否則將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在消費者追求“既要、又要、還要”的當下,對手都拿出十二分的勁頭全力以赴,探路者的“三心二意”顯然不夠用了。(作者:賈詩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