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國鑒丨記者觀察:從壓艙石到潮玩,見證中泰友好交往-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2 20:48:39
來源:新華網

列國鑒丨記者觀察:從壓艙石到潮玩,見證中泰友好交往

字體:

  新華社北京/曼谷11月12日電(記者林昊 高博)泰國國王瑪哈·哇集拉隆功定於11月13日至17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中泰建交以來泰國國王首次訪華。今年是中泰建交50周年,兩國友好傳承千年,“中泰一家親”深入人心。昔日遠洋商船上壓艙的石雕,如今泰國年輕人背包上挂着的中國潮玩……都是中泰人民友好往來、民心相通的見證。

  壓艙石見證千年往來

  年過七旬的泰國前副總理、泰中文化促進委員會主席披尼·扎祿頌巴家中至今保留着從中國運來的大水缸。

  “我(小時候)問過祖母,這些東西是從哪來的,她説是從中國來的,”披尼説,“我的家族與中國貿易往來很多,我們不僅從中國運來這些水缸,還運來建房子用的石材。”

  這些水缸現在看起來普普通通,但在當時的泰國並不多見。據披尼介紹,這些水缸首先要在家族裏分配,再對外銷售。“到我這一代人都還在使用祖先從中國帶來的水缸,旱季時我們會用來蓄水。”

  披尼家族長期從事泰中貿易,把泰國大米運到中國,然後運回泰國所需商品。這個家族的故事正是泰中友好交往的一個縮影。據中國史書記載,早在泰國成為統一國家之前,中泰之間的接觸已相當頻繁。明朝鄭和下西洋時,船隊曾沿着湄南河北上抵達今天的泰國大城府。清朝道光年間,清政府贈予當時曼谷王朝的拉瑪二世“永奠海邦”匾額。

  這是2022年7月20日在泰國曼谷大王宮玉佛寺拍攝的來自中國的大理石雕像。新華社記者王騰攝

  經由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從泰國進口大米、香料、錫礦砂和方物土産,泰國商人從中國買回瓷器、絲綢、茶葉和鐵器。為了平衡返程船體的重量、避免船隻在航行時遭遇風暴被吹翻,泰國商人會在返程途中運載石雕等重物作為壓艙石。

  2021年7月,曼谷大王宮在修繕內部觀光道路時出土了大量石雕,包括各國面孔和穿着打扮的人像以及神話裏的靈獸。一些石雕的銘文中有“廣東製造”字樣。研究人員查閱史料發現,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泰王拉瑪五世在位期間大王宮內玉佛寺的舊照片裏就有這些石雕,它們很可能是作為壓艙石運到泰國。

  如今,這些石雕經過修繕重新擺放在大王宮內,成為中泰友好的歷史見證。每天,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來到這裡,聆聽這些壓艙石的故事,了解中泰友好的歷史。

文化交融促“一家親”

  “壓艙石”見證的不僅是中泰互惠互利的經貿往來,更反映了兩國之間持續不斷的文化交融。

  泰國清邁大學學者西迪貼·埃西迪邦告訴記者,大王宮裏這類石雕不僅是壓艙石,還反映出當時泰國民眾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我們後來知道,這些石雕不僅僅是壓艙石,還是迎合當時人們喜好而進口的文化商品。拉瑪一世到拉瑪三世時期的很多寺廟裏能看到有關三國的壁畫。那時候人們很推崇中國文化,還翻譯中國書籍。”西迪貼説。

  據傳,泰王拉瑪三世酷愛中國藝術,採購了許多中國石雕用以裝飾寺廟。石雕人像或獸像逐漸成為商船壓艙石的首選。如今在大王宮內,依然可以看到許多建築門口立着石獅、神獸。

  泰國前副總理兼外交部長班比·帕西塔努功&&,中泰關係自古以來就十分密切,“我們通過帆船保持着繁榮的貿易往來,藝術文化交流也源遠流長,雙方關係深深植根於兩國的歷史、文化、建築、美食和人民”。

  粿條、包子、粥等許多來自中國的飲食早已在泰國扎根,許多泰國人還會慶祝春節等中國傳統節日。每年農曆春節,曼谷唐人街張燈結綵,鑼鼓喧天,舞龍舞獅等慶祝活動引來絡繹不絕的游客。

 1月14日,在泰國首都曼谷的唐人街,當地居民選購春節飾品。新華社發(拉亨攝)

  2024年,泰國電影《姥姥的外孫》在中國收穫高票房和好口碑。這部影片融入潮汕方言和民謠、清明掃墓習俗等中式元素和華人文化印記,讓中國觀眾倍感親切。影片導演巴·汶尼迪巴是泰國華裔,小時候經常聽姥姥講祖輩坐船從中國到泰國的故事。他説,把祖輩保留下來的文化元素拍成電影在中國上映,讓他感覺很特別。

  2023年杭州亞運會期間,泰國跆拳道名將巴尼巴·翁巴達那吉的家人獲得臨安人民贈送的11張門票,得以在現場見證她奪金時刻。今年3月,中國綜合格鬥運動員馬嘉文專程赴泰參加第17屆“泰拳拜師節”,國際友人齊聚一堂的友好氛圍不僅令他大呼過癮,也讓他萌生“下次還來”的念頭。

  正如泰國前副總理兼外長班比所言:“‘泰中一家親’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兩國人民情同手足的體現。”

  潮玩連接中泰青年

  中泰之間的情誼既體現在貿易往來和民間交流,更體現在文化間的共鳴。

  近年來,潮流文化逐漸成為中泰文化與青年交流的新亮點,多家中國企業推出的潮玩在泰國成為“頂流”。曼谷街頭或地鐵裏,經常能見到泰國年輕人的背包上挂着可愛的玩偶。從毛絨玩偶到盲盒擺件,形態各異的潮玩在泰國掀起一股時尚消費新浪潮。

  5月19日,顧客在泰國曼谷尚泰世界購物中心的泡泡瑪特門店選購商品。新華社記者孫瑋彤攝

  中泰建交紀念日前夕,中國潮玩品牌泡泡瑪特在曼谷發布了中泰建交50周年核心IP迪莫系列限定形象。來自中國的設計師鄧飛燕融合中泰文化元素來表現兩國文化的交融共生和“中泰一家親”的深厚內涵。

  泰國演員班克·阿努西非常喜歡迪莫系列限定形象,泰中兩國合作推出一個代表泰國專屬的形象讓他非常高興。“這是泰中兩國合作的一個成果,代表了我們兩國的文化聯結和人與人之間的相親相愛。”

  泡泡瑪特副總裁陳曉蕓&&,青年是友誼傳承的未來。“希望這個承載着兩國文化基因的特別形象,能成為連接中泰青年的一座橋梁。兩國青年朋友們看到它、喜愛它,在分享與交流中感受彼此文化的魅力,産生跨越國界的共鳴。”

  “兩國友好的未來屬於青年,”泰中文化促進委員會主席披尼説,“我們非常重視讓青少年參加泰中合作與交流活動,特別是讓泰國青少年去中國,讓他們更加了解中國。”

  “國與國關係的基石是人民之間的關係。諸多歷史證據表明了‘泰中一家親’,這是兩國關係及人民之間關係如此緊密的原因,”披尼説,“我們共同努力,構建泰中命運共同體,泰中關係一定會更加緊密。”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京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