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卷酥、南瓜酥、蝦球……很難想象,這些詞語是用來形容手串的。11月6日,山西晚報·山河+記者採訪後發現,隨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入坑”文玩圈,文玩從傳統的小眾愛好轉變為時尚的潮玩新寵。
直播間手串熱賣
太原市民胡女士,剛剛喜歡上猴頭手串。最近一段時間,胡女士的空閒時間大多花在了某社交分享類&&幾個比較火的文玩直播間。卷卷酥、南瓜酥、蝦球、屁桃……賣家拿着一盤盤打磨成不同器型的手串在直播間售賣。直播間裏,數千名消費者同時在線搶貨。最誇張的時候,賣家3個小時賣出了數千條手串和數百件配件,胡女士一分不差看了全場直播,一件都沒有“搶到”。“真的是秒空,鏈結還沒有打開就顯示售罄。”胡女士説。胡女士開始刷不同的直播間,就是為了買到喜歡的器型。“太‘上頭’了,直播間‘搶貨’都給我搶出勝負欲了。”胡女士説,自從迷戀上盤串,她先後買了10多串手串,雖然知道根本盤玩不過來,可是還是難以收手。
業內人士張先生介紹説,胡女士所説的猴頭手串是文玩手串的一種,是一種以猴頭核桃為原料製作而成的文玩手串。這種核桃由於表面紋路形似猴子的毛髮或頭部輪廓,故得名“猴頭”。猴頭核桃原産地為北美洲,隨着移植技術發展早已引入中國。現市場上猴頭核桃主要産自鄭州和洛陽。除此之外,在我國吉林、遼寧、黑龍江等20多個省、市、自治區均有推廣種植。猴頭核桃經過種植、成熟、採摘、去皮、陰幹、篩選、打孔、雕刻、串手串,最終售賣到玩家手中。賣家為了吸引復購,將猴頭核桃雕刻成不同形狀,行話叫不同器型。經過玩家長時間的盤玩,手串會由黃褐色或者淺棕色,最終變成牛津紅。
文玩手串成時尚單品
“老闆,有沒有綠松滴流,我想配這串屁桃手串?”11月5日下午,太原市杏花嶺區一家商場一樓,老闆張先生正在忙着編串,不時有消費者前來諮詢手串的到貨情況,還有人給到手的手串搭配配飾。“給這個地方加個三通,變成個手持。”消費者小李説。小李手裏拿着的是一串橄欖核,盤玩已經有一段時間。“橄欖核雕刻就是藝術品,老師傅雕的一眼就看得出來。雕刻題材也是文化的傳承,這傳統的手藝是有錢也買不到的。別看我年紀不大,‘入坑’3年啦。”小李邊説邊展示他盤了2年的橄欖核,油潤光亮,讓人愛不釋手。
從事多年文玩行業的張先生説,之前,盤串者多以中老年人為主,這兩年,盤串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隨着年輕人的加入,文玩核桃的種類、器型也越來越年輕化。張先生對年輕人玩文玩&&非常理解,他説:“文玩有着悠久的歷史,傳統的文玩手串往往與文化、藝術緊密相連,有的還有些歷史價值。有的年輕人就對這些神秘有歷史感的事物好奇,從而迷上它們。年輕人通過接觸和盤玩文玩手串,能深入了解到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知識,這也算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
從業者齊女士認為,盤串文化在年輕人中流行,得益於文玩的時尚轉型。傳統的文玩往往給人以古板、陳舊的印象,如今的文玩設計者們巧妙地將現代時尚元素融入其中。從設計的獨特風格,到不同形態的做工,無不迎合了年輕人的審美需求。“現在的文玩市場可和之前大不一樣了,之前以中老年人為主,手裏一串兒就夠。現如今,追求時尚的年輕人手裏能盤的串有十幾條、幾十條甚至更多,並且都講究品相、做工、搭配。”齊女士説,很多文玩將傳統的手串與時尚的金屬、礦石等配飾相結合,文玩不再僅限於“玩”,成為和項鏈、耳環、戒指一樣的功能性飾品。
“每天出門前,要搭配適合今天造型的手串兒,還要選一個手把件做我的‘上班搭子’,手上沒有東西總覺得少點什麼。”文玩愛好者黃女士説,文玩的樂趣正在於此,不同的搭配就有不同的心情,自己DIY也是一件趣事,自己弄出來好看的串串就很有成就感。
文玩是一種自我表達
心理諮詢師吳銀燕&&,傳統文玩通常要講究個“老料、包漿、油性”,人們收藏購買更看重材質是否稀缺、品相規格是否上乘、收藏價值有多高。而在如今年輕人的文玩世界裏,審美與個性是否足夠豐富張揚似乎更佔上風。文玩不再只是私人的收藏物件,而成為一種流動性的自我表達。
吳銀燕&&,文玩之所以受人追捧,本質上還是因為它首先是個可供把玩和消遣的物件兒,主打一個玩物養志。在人們反復地觸摸摩擦與時間的沉澱打磨中,這個物件從原始模樣逐漸蛻變成溫潤如玉的形態,是很治愈人心的。人們愛“養”文玩,更多的也是愛它在自己手中一點一點變化的過程。只不過,年輕人不僅盤歲月沉澱,更盤情緒價值、盤社交表達。盤玩文玩的機械重復性動作,其實提供着一種單向輸出的確定性,即只要你投入一定的時間養護,它就能穩定地包漿玉化。在這種確定性裏,付出就能看到收穫,摩挲就會有對等的情緒價值回饋。恰是這種不被破壞的秩序感和即時滿足感,對衝了現實社會的某些不確定性。這種完全由自我掌控的節奏,能讓人暫時放下壓力、舒緩心情。這些新式文玩,也傳達着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新理解。國風元素、傳統文化元素也可以以更趣味化和多樣化的方式被點綴鑲嵌在日常生活之中。(郭衛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