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智低碳”舞動進博會-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0 17:21:19
來源:新華網

“數智低碳”舞動進博會

字體:

  新華社北京11月10日電 《中國證券報》10日刊發文章《“數智低碳”舞動進博會》。文章稱,寶潔數智化瓶身研發,施耐德電氣AI賦能工業升級,阿科瑪VR體驗區呈現生物基材料前沿魅力……在第八屆進博會展廳內,數智技術與綠色低碳成為跨國企業展示的關鍵詞,參展企業紛紛亮出數智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成果,科技感與綠色風撲面而來。

(資料圖片。新華社發)

  數智賦能轉型發展

  在本屆進博會消費品展區,寶潔展位的中央,一台機械臂正上演着精準“操作秀”——它穩穩夾住一瓶洗衣液,手腕輕旋、傾斜角度拿捏得恰到好處,很“絲滑”地完成傾倒演示。

  “機械臂對傾倒、旋啟、擠壓回彈等動作進行上千次重復,驗證模型假設與真實數據的一致性,並且通過不同角度、拿捏姿勢等,將‘方便舒適’的姿勢進行數字化的記錄與分析,利用人機工程學,幫助團隊尋找最優的瓶身設計。”寶潔大中華區傳播與公關部高級經理許麒麟介紹,本屆進博會,寶潔展&特別設置“數智創新引擎”區域,呈現從消費者洞察、産品研發到供應鏈升級的全流程數字化智能化應用,展示科技如何賦能美好生活。

  技術裝備展區的施耐德電氣展&同樣人氣高漲。AI賦能的開放自動化&&幫助工業企業質效提升,樓宇智能運維專家助力樓宇建築節能增效……展&內,數智技術、生態合作和産業應用方面的先進成果及創新實踐一一呈現。

  “作為踐行者,施耐德電氣在自身生産運營中廣泛應用AI技術。”施耐德電氣執行副總裁、中國及東亞區總裁尹正現場分享,比如,上海普陀工廠和無錫工廠就通過部署AI技術,大幅提升了生産效率,降低能耗和碳排放,不僅賦能供應鏈上下游夥伴共同推動産業鏈整體升級,更為傳統製造業的新質轉型提供借鑒。

  尹正&&,在中國,“人工智能+”政策結合雄厚的産業基礎、多元的應用場景、豐富的創新資源,催生了快速崛起的AI産業集群,使中國成為了全球AI産業發展高地,也成為施耐德電氣全球AI創新戰略布局的關鍵一環。

  在人工智能加持下,新技術、新産品集中涌現,正打破産業邊界、推動産業持續升級。畢馬威在本屆進博會發布的《2025年中國首席執行官展望》報告顯示,59%的中國CEO將AI視為企業優先投資項,86%的中國CEO預期AI投資將在三年內獲得回報,遠高於去年的18%,體現出企業對數智化轉型的堅定信心。

 綠色低碳元素撲面而來

  進博會展廳內人流穿梭,各展&光影交織間,綠色低碳元素撲面而來。

  寶潔展&&央,電子屏上跳動的“已回收38000噸”的軟塑回收數據格外醒目。許麒麟介紹,寶潔一直堅持研發和生産既卓越又可持續的産品和創新綠色包裝。本屆進博會,寶潔展示了汰漬、碧浪、當妮洗衣原液等産品的全新升級包裝,新包裝採用全新魯班鎖鑽石蓋,減少了在運輸和使用過程中的漏液問題,從而可以減少電商環節二次防護材料的使用。

  “第二代潘婷護髮素的新包裝使用的塑料也更少更環保,一年預計可減塑146噸。”許麒麟指着手中的第二代潘婷護髮素介紹道。

  此外,寶潔還打造了面向上下游的開源式互促網絡,將綠色技術和經驗開放應用。許麒麟説,在中國,寶潔和行業重點協會、企業發起的“軟塑新生”項目已經進入第3年,突破了3萬噸的回收量。

  首次參展的阿科瑪展&前,VR體驗區前排起小長隊,觀眾戴着VR眼鏡不時發出驚嘆。

  阿科瑪中國區總裁張瀟雨邊幫觀眾調整設備邊介紹:“本屆進博會,阿科瑪集中展示了多款創新材料的前沿應用,涵蓋運動裝備、消費電子、新能源等廣泛領域,並通過沉浸式VR體驗,讓觀眾直觀了解源自蓖麻籽的生物基高性能材料。”

  此次參展,阿科瑪披露了脫碳規劃,引發行業關注。張瀟雨説,集團超過90%的專利都與可持續發展有關,並且每年投入近3億歐元用於研發。2024年,阿科瑪已提前實現範圍3減排54%的目標,目前正朝着2050年凈零碳排放目標邁進。

  外企持續深耕中國市場

  “今年是阿科瑪進入中國的第41年。幾十年前,我們更多是將國外研發力量、技術和産品引入中國,而現在研發重心已全面扎根中國。”張瀟雨告訴記者,目前阿科瑪在中國已擁有近2700名員工,9座生産基地和2家研發中心,其中包括阿科瑪全球最大的生産&&之一——阿科瑪常熟基地,以及亞洲最大的研發中心——常熟研發中心。

  張瀟雨説:“中國對研發的持續投入、每年千萬級高校畢業生帶來的人才紅利,加之龐大市場與快速迭代的應用場景,這些都促使我們不斷加碼在華投資。”

  不只阿科瑪,霍尼韋爾智能工業科技集團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經理林育麟&&,未來,霍尼韋爾將持續深耕中國市場,深化與本土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協同合作。一方面,加碼前沿技術研發,聚焦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另一方面,拓寬産學研邊界,推動跨學科融合,賦能具備專業深度與跨界能力的數字型人才成長。

  “通過技術共享、資源整合與市場協同,我們將夯實本土創新生態,與合作夥伴攜手推動中國製造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林育麟説。

【糾錯】 【責任編輯:趙碧清】